1968年,师大毕业前夕,同窗好友献云兄与我借鉴井冈山纪念章,设计了一枚木刻的毕业纪念章――以高耸的北山为背景,以当年的教学大楼,如今唯一保留着的老建筑第五幢楼为主体,红日朗照,红旗高高飘扬……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北山、师大,则是我们为师的摇篮,事业的发祥地。

想当年,师大良好的学习环境,老师的谆谆教导,使我们卓有成效地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养成了“不动笔墨不看书”、勤于阅读思考与写作等良好习惯。更使我懂得,要认准目标,勇于实践,成就事业全凭自己的努力。

在师大近60年的历史上,我们中文、数学两个系67届学生的经历是绝无仅有的――在校五年,辗转温州、杭州、金华三地。

大三时学校搬迁到了金华现址――北山高村,权威的理由是有助于实行半工(农)半读。我们也因此见证了母校发展壮大的传奇,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4年9月,在阔别母校36年后,应母校邀请,我再次踏上北山这块熟悉而又陌生的黄土地,参加了“百位校友名师聚师大”的活动。是年10月12日,应人文学院邀请,我再次回母校,为浙江省中语名师班学员与硕士研究生作了《中学生写作指导研究》的专题讲座。2006年10月第三次应母校邀请,参加了师大建校50周年庆典活动。

多少回,梦里回北山,投身母校怀抱,与师大同窗紧紧相拥。

然而,我们中文672班先后的7次同学聚会,我只参加过在杭州的那两次,这一次中文系67届进校50年的相聚,我差一点又失之交臂。

早于6月25日,一鸣兄就发邮件告知我聚会的消息:“今年秋天,大概十月份,我们浙师大中文67级的两班同学在金华准备搞一次聚会,以庆祝入学50年。现在已经开始筹备。届时望各位老同学能来一起聚聚。”

我内心甚是矛盾和疑虑,便回复道:“由于一些原因,这些年我没有出远门,真希望届时我的情况能有所好转。”

这以后,源来兄与我QQ联系,一次次地召唤我:“一定要来的哦!”我的答复让人难以捉摸:“我争取来。”

直至那一日,与同在平湖的671班的焯雄兄通电话,他的态度竟如此的坚决:“我去的,我每次都去的,我和大江他妈一起去!”大江是他的儿子,亦是我的学生。就这样,大江接送我们乘高铁,我们与快乐同行。

呵,这一次,我终于成行了!聚会真好,老同学古稀之年再相聚,此生无憾。

“弹指一挥50年,沧海桑田同学情。” 10月12日上午,中文系67届全体与会同学欢聚母校,入学50周年纪念会在师大行政中心第六会议室如期举行。

人文学院党委书记李翔翔和校友办傅江平主任来了!我们当年的老师周舸民、陈兰村、张继定三位老教授也来了!再次围坐在老师的身旁,聆听老师的谆谆教诲,无比的亲切与温暖。

由于我前年搬了家,我将我的新地址交给了傅主任。傅主任竟直盯盯地看着我:“哇,你就是梁种玉啊!”仿佛已神往多年的好友。

我自2005年3月创办工作室后,就把我的工作室献给了母校。你若百度搜索“梁种玉”或“梁种玉工作室”,率先进入你眼帘的便是师大校庆办的报道《省特级教师梁种玉把“梁种玉工作室”献给母校》。

这些年,母校一直关心并支持着我的工作室。2008年3月1日,人文学院委派张继定老师专程来平湖中学参加我工作室内涵发展的座谈会。张老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给予我莫大的支持与鼓舞。

老班长王正保代表全体与会同学,作了诚挚又不乏幽默的发言。正保兄毕业后一直在省高院工作,一次到地市巡视,行程特意指向平湖,只为来看望我这个老同学。这以后,特意来平湖看望我的,还有武宗、普顺、尧明三位兄长。武宗兄有事未来参加此次聚会,夫人菊清大姐捧着相机乐呵呵地来了;普顺兄不幸于2009年12月23日13时30分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尧明兄刚才在校门外拍好合影后,已驱车匆匆赶往嵊州,去参加高中同学的聚会了……

此次聚会由源来兄负责筹备并主持。我知道他与病魔抗争已有一年多了,心里总牵念着。在这一年多里,他曾源源发给了我好多的诗文作品与时文资料,使孤寂又封闭的我受到了很大的鼓舞与教益。所以此次能到金华,动力之一,便是想看看已多年不见的源来兄,并向他说说我内心的一些酸楚与甘苦。相见之下,十分欣慰,因为他虽比原先清瘦了些,但精神风貌依旧,令我很是感动。

自2010年10月退休后,我的工作室还在平湖中学保留着。如今的我每周一三五依然来到属于自己工作室里,敲击键盘,弹奏音符,神游网络,耕耘文字,工作着,充实着,健康着,收获着。

聚会之后,源来兄还有认捐校友林树木、编印此次同学会的通讯录与图文资料等大量的后续工作要做。且与我共同创意,将我工作室网站的“讲座交流”栏目辟为“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67届同学会交流平台”。迄今,源来兄撰写的聚会报道与源来兄、良能兄的4组聚会诗作已率先发出。我凑合此文,权当步两位兄长后尘的参与与响应。

此次中文系67届回母校聚会,我们已共同绘就一幅夕阳红的画卷。诚挚欢迎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朋友们的关注与参与,一起打造这个交流平台,共同将这幅画卷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