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8月,浙江师范学院迁来金华办学,随迁有中文、数学、物理系的学生730人,教职员工320人,其中专任教师123人,炊管人员20人。

“民以食为天”浙师院迁金华后办起一个教工食堂,两个学生食堂。

教工食堂炊管人员少,任务重,但办得有声有色,获得广大教职工啧啧称赞,它的经验主要是:

第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国家经济困难,人们日常生活必需品货源匮乏,均需凭票供应,粮食需用粮票购买,煤也需煤饼票,猪肉要肉票,豆制品也得凭票供应。在这种日常生活食品供应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要办好迁来金华后的浙江师范学院教工食堂,确实是十分难呀!

第二,当时教工食堂有一支十分精干的炊管队伍:烧菜名师柳汉根,蒸饭做馒头老师傅俞茂荣,食堂保管供给员顾凤善,采购员陈浩泉,食堂主管李水荣(干部编制,相当于现在的食堂经理)。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工食堂一日三餐的供应服务。

(一)采购货源:陈浩泉能精打细算,每天往往不去“兰溪门菜场”而直去当时农贸集市地“大桥头”向老早出来赶集的农民购买各种各样新鲜蔬菜,鲜活蹦跳的鲜鱼与河虾。这样价格比市场便宜而且新鲜。

(二)豆制品:除豆腐由食堂生产组请高村农民夫妇来磨豆腐供应外,其余豆制品(如豆腐干、兰花干、千张等)均向正规豆制品供应点采购。

(三)猪肉等,按金华市府批购限量的正规肉店采购。

这样的采购地与店,既能保证货源价廉物美与新鲜,又能保证食用安全卫生,再加上柳汉根等师父高超的烹饪技术,烧出来的菜淆气香味美,口感好,真正做到“色味俱佳”,广大就餐教职工欢天喜地乐开了嘴。

第三,为了解决食堂生活货源困难,教工食堂注重搞好农副业生产,以补充市场供应的不足,专门成立了农场生产组,由姚江同志全面负责,吴松根同志具体领导这项生产,养猪有阮春芳、顾阿章(女)负责,阮春芳对养猪颇有研究,所养的猪又肥又大,而农场所种蕃薯又大面积丰收,免费分配全体教职工及家属,促使大家做晒蕃薯干,大人小孩平时既可当零食吃,又可充饥。

第四、教工食堂的每日三餐供应:

早餐:稀饭、馒头、花卷、肉包子、豆沙包等,花色品种当然比不上现在教工食堂那样丰富多样,但在当时却解决了教职工及小孩上学时的早餐,教职工与家属都不要为早餐无着落而担忧。

中晚餐:教工食堂往往在卖菜窗口旁挂出小黑板,写出今日中(或晚)菜谱名称、价格及食堂烧菜人名字。有一次作者在教工食堂排队买菜,见到食堂挂出的小黑板上列出一大串菜名与价格同时,旁边写上烧菜人柳汉根,排在我前面的某教师脱口而说:“今天有好菜吃�!”可见柳汉根师父烧菜技术的高超,有口皆碑,名不虚传。

柳汉根厨师不仅烹饪技术有实践经验,在大家劝说与支持鼓励下,柳师父终于将多年的烹饪技术总结撰成一本《烹饪法大全》油印本,约十万字,作者有幸获得一本,浏览一下,内容全是刘师父平时炒菜烹饪实践经验总结。如书中说各种炒菜,首先掌握火候,只要火的热度到了,就要及时把菜炒出来,柳汉根说:“在抢火的关头,几翻几铲都有一定的规矩,少了菜不熟,过头了菜焦了又不好吃,所以掌握火候是第一要义,如炒肉丝、肉片之类的菜,要加适量的淀粉,可以防止肉类纤维的凝固,但是加淀粉一定要恰当,太少了会使肉丝、肉片发硬,太多了又容易把菜‘糊’成一团,不好看又不好吃”。

书中又写烧“西湖醋鱼”一节说:“用鲜活草鱼2斤,鱼洗净,对劈开,雄瓣齐刀花,上齐三刀后切断,下齐两刀,雌瓣内里直片一刀,再洗净,下滚水内氽1~5分钟左右,将水取出,留一饭碗,再放入料酒,姜末、酱油,把鱼当即捞起,盛盘内。锅内尚留汁水,加糖、醋、淀粉扎泥,加油浇遍鱼身,醋鱼块做法同上,把鱼切成块。”

书内又记“腰花拌豆腐”做法:

主料:豆腐五块,猪腰子两个。

配料:香菜末五钱,香油五钱,湿淀粉三钱。

调料:酱油,醋,精盐,味精,蒜泥,辣椒油,麻酱,芥菜末各适量。

做法:

1、将豆腐投入沸水中煮透,捞出投凉,切成六分长,四分宽,一分半厚的片。

2、将猪腰子外面薄膜剥去,从中间切成两片,割去腰筋,先用斜刀法从腰子里剞成坡形,剞入腰子的五分之四,然后用直刀法也剞入腰子的五分之四,再将腰子横着切成长方块,切完后,将腰子装入大碗里,用湿淀粉上浆,抓匀,投入沸水中焯一下,捞出投凉,沥净水,即成麦穗腰花。

3、将豆腐片,腰花,香菜末装入大汤盘里,加入香油,酱油等其它调料,拌匀即成一菜名,叫腰花拌豆腐。

所以迁来金华浙师院教工食堂柳汉根师父烹饪技术,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总结,在当时烹饪技术尚未十分发展情况下,能写出这样从实践中总结自己的烹饪技术的书,难能可贵,对当今从事炊事工作者来说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第五,肉食品货源匮乏,但教工食堂炊事员能精打细算应对,做出花色品种多样肉食品菜淆,一次作者看到教工食堂从肉铺中拉来大半只猪肉爿,食堂师父巧安排,1、切成大块肉,闷烧半烂,烧成红烧大块肉;2、肉汤烧芋艿;3、黄豆烧肉骨头;4、酒芽炒肉丝;5、腐干肉丁;6、糖醋里脊等,名目繁多的肉食品菜谱,基本上满足就餐教职工的各人口味和需要,真是为就餐教职工想得周到,服务到位,人人赞好!

第六,教工食堂对领导干部、教师、职工一律凭饭菜票排队买饭买菜,任何人不能特殊,如当时行政十一级(比金华市委书记级别要高二级)的林尧副院长,每次就餐时就拿了个饭菜夹盒(三层)来食堂前排队买饭菜,有时他排在我前面,有时却在我后面,食堂饮管人员对领导与教职工一律平等对待。这种风气大家习以为常,一直保持了很久很久。

第七、教工食堂每逢重大节日(如“五一”、国庆、元旦)等,往往免费发给就餐领导、教职工同样的加餐券一张,凭券可向教工食堂领到加餐一份,其中有红烧大块肉、荷包蛋、油爆虾、鱼块,还有其他一些菜,烧得均美味可口,很奇怪,我家几个小孩,就是喜欢吃食堂领来的加菜,不要吃自己家里烧的菜,正说明教工食办得好!

第八,逢到节日,食堂农场往往要杀猪,一半供应教工食堂免费为就餐教职工加菜,多余的分配给教职工家属(那时教职工家属不多),按人口分配精肥搭配好,用稻草绳扎好,每家按时去食堂农场领就是了,这样教职工家属同样也可以改善一些生活,教工食堂真是考虑周到呀!

第九、上世纪六十年代浙师院迁来金华办学后的教工食堂,食堂管理按拨款办伙食,先后采用全包伙制与半包伙制,1983年起实行承包责任制,效果明显,如八十年代中期实现承包责任制期间,全国高校一般都以饭菜票回笼数的20%~24%承包,而浙师院教工食堂与其它食堂只均以18%承包,且实际使用仅14%左右,还积余很多金额全部上交学院。

由于浙师院迁来金华后的教工食堂办得到好,曾多次评为校先进单位,而教工食堂炊管人员陈浩泉同志1989年12月被评为“浙江省高等学校后勤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