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58年9月入学、1962年7月毕业于浙师大前身杭州师院的学生,所处的班级中中本583班,指导老师是周序昌。这四年的大学生活已过去50余年,但它在我脑海中常常断断续续掠过,时隐时现。不过要将它写成完整的文字却感动很难。

就在这时,我从初中到高中到大学同窗10年的好友邵介安,给我寄来了周舸岷老师主编的《师大往事》一书。开始对它不以为然,但读着读着,这本书就把我带到了50余年前那颠簸不定、举步维艰的校园生活中。书中一篇篇清晰而生动的回忆文章、一段段的学校艰难办学历程,勾起我对学校往事的回想,如同回顾历史的电影,一幕一幕呈现在我的眼前。如到校后第一课,就是唱着大跃进歌曲,在校园内到处垒起一座座的炼钢小高炉;星夜上狮峰山挑铁矿;寒冬腊月赴金华高村参加建校劳动;平时师生共学一堂,在毛竹架起的油毛毡蓬里上大课;月夜各班上操场突击搞“劳卫制”达标过关(当时学习苏联劳动与卫国相结合的体育制度,按体育各项成绩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大学生必须达到一级,部分达到二级);学校校舍不足,就辗转留下里桐坞、王马巷等地,借地办学;61年,以贯彻省委“十二条”为名赴老余杭劳动,将学生分散到各小队(村)挂职(有的任副队长、有的任食堂主任,我任的是吴家台门村的食堂主任);更令人心酸的是,1961年春节后开学不久,为贯彻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以“光荣支农”为名,要大家写支农申请报告,报请学院审批,以此手法劝退那些或者是因为学习基础较差、或者是身体欠佳、或者回犯过一些小毛病的学生回家劳动。据了解,全院劝退的学生有280余名,每班约有四五名。欢送会上,被劝退的学生胸前戴着大红花、泪如泉涌,怨言无处诉,参加欢送的同学也无不心酸落泪……大学四年,使我们感到特别幸运的是,办学条件虽然简陋、教学环境虽然动荡,但我们遇到了好多关心学生的院领导、系领导,尤其是众多很多专业功底的好老师。当时,中文系虽无教授职称的老师,但诸多讲师和助教中,大多是很有学问的。我印象最深是是王冥鸿、宋文翰、叶柏村、戴林庵、林国�、方能熊、叶葆汉、张永绵、周舸岷等老师。周舸岷老师不仅辅导古典文学钻得深、讲得透,而且还是运动场上的一名骁将,他的百米跑和跳高是最引人注目的。记得他跑步时,爱人总是在场给他捧毛衣,待跑完后就让他立刻穿上。我班的指导老师周序昌,对同学和蔼可亲,非常关心同学,对我尤为亲近、关怀备至。周老师至今仍和班内好多同学保持联系,大家主动将近年情况告诉他,足见他在同学心目中的威信。

《师大往事》记叙了从1956年6月创办杭州师专起,到1985年2月晋升为浙江师范大学期间,共六个办学阶段30年的历史。编入的回忆文章共有92篇。我读这本书最感兴趣、最有收获的是其中两部分内容。

其一,是1958年9月至1962年8月阶段朱金其等人写的14篇文章,因为这一时期正是我所处的学习阶段。这14篇文章中写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每一项活动,都是我亲身所经历过的。如朱金其写的《月迷狮峰路》。朱金其是我们的老班长,他关心同学,为同学排忧解难,在我们心目中,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学长。他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探讨学术问题总有他与众不同的独特见解,发散性思维特别强。月夜上狮峰山挑矿石,循规蹈矩的同学都认为哪条路去哪条路回,而他却另辟蹊径,想走一条近路回校,结果迷失方向回不了校。结果在当夜回校检点人数时,闹出丢了班长的笑话。邵介安写的回忆在校时的几桩事,和徐家良文章中回忆的在艰难办学环境中寻找乐趣,以及几位老师上课的情景,我读时仿佛历历在目。

其二,是周舸岷老师既是本书的主编,又是本书的主要撰写人。周老师是学校创办时的元老,是学校成长发展的见证者。他记忆力强、分析事理透彻、政策性强。我读了他的这17篇文章,收获不少。他这些文章体现出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周老师爱校如家,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如学样的多次搬迁、扩建,学校办学中遇到艰难岁月,他总是乐观、平静地对待,毫无怨言,学校交给的任务总是尽心尽力尽责地完成;二是生活上,周老师始终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他无论对学校食堂还是居住条件,从没有过多的要求,即使学校安排他夫妻俩只能容下一桌、一床、两椅的阴暗小阁楼,也感到很满足,他的信条就是“崎岖历尽是康庄”;三是深入农村、拜农民为师,弥补知识分子的不足。如他写的《农村“社教”生活琐忆》、《回忆雅的一次“双抢”劳动》等文,都体现了他自觉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以充实自己的情怀;四是师生情感深厚。如《和首届中文学生在一起的日子》中写到的李慷夫同学,师生之情天长地久,很动人;《令人难忘的“农中”教学实习》中写到的师生分别的送行场面更是催人泪下。还有,记叙首届工农兵学员中“四对半恋人”的故事,也透视着浓浓的师生情;五是专业进修抓得紧,科研工作向上攀。周老师进入学校后,师从王冥鸿等老教师,攻读古典文学,在学校领导向年轻教师发出“一手伸向古代,一手伸向外国”的号召后,更是奋力拼搏。除了攻学古文外,还自学日语,做到教学与科研并举。文章除了这些明显的特色外,有的文章描述事例和场景十分生动,也有哲理性。如《记“夺标运动健将”誓师大会》一文反映了这样一种形势:当年在一股浮夸风的煽动下,各行各业都出现了一些奇奇怪怪、完全不可理喻的“摆擂台”风。而对这种不切实际的所谓“夺标”,周老师十分冷静,不去理会它。《押镖――浙师院重建时的一段小插曲》一文中写到押运校产途中的一幕,真是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向您致敬,忍辱负重的老教学楼》一文表达了一名老师大人情系校园的真情实感。

回忆,是一坛陈年老酒,年份越长越醇香;回忆,是一首动人心弦的诗,越吟越让人情感奔放;回忆,是一曲重现历史、继往开来的乐曲,让人越唱越感到传承的内涵和分量。《师大往事》是师大人用亲身经历的回忆写成的书。这部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师大发展历史的生动记载,因而是师大办学一笔永恒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