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读完周舸岷教授主编的《师大往事》,再慢慢品味,使我产生许多感想,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让我更加热爱母校。
昔日的校友写了许多回忆文章,它告诉我们:浙师大创办之初(即它的前身)是杭州师范专科学校,办学条件是极其简陋的,师生生活挺艰苦。学校没有宿舍,“学生报到后,被临时安排在浙江美术学院暂住,上百人挤在地上打通铺”。后来,虽然借到了房子,“也是每间房子都摆着十张木床,床与床之间的距离也不足六十公分”;教学场所也是“大草棚”作为课堂;教师及教学资料更是缺乏,主讲教师是“抽借”来的,学生课本也没有。面对如此困难,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员工没有退缩,而是克服困难,终于把学校创办了起来。
旧的困难解决了,但新的“拦路虎”又一个个接踵而来。过了二年后(即1958年),学校升格为“师院”。学校系科不断增加,学生人数激增,学校教育、教学、生活设施等,一度又陷入了困境。好在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绞尽脑汁,灵活机动地采取种种策略,将文理科分期分批安排到农村、工厂等地边劳动边教学,又一次战胜了这一只只“拦路虎”。
1965年8月,学校南迁金华后,办学条件极差。学校周围是骆家塘、高村,处在“农村包围”之中。校内也没有自来水供应,饮用的是“黄泥水”。学校操场上,农村孩子经常牵牛来放牧,人们戏称为“牛津大学”。
1970年10月,学校又被“一分为二”,可谓遭到了“厄运”……
可今天母校的情景是怎样的呢?《师大往事》在“编者的话”中告诉我们:“时至今日,成为拥有三万余名在校学生的规模,三千余亩土地的校园,三千多位在职教职工,20余万遍布国内外校友,以及身登全国高校百强之列,具有博士授予权的浙江省重点师范大学。”这一连串的数字,令人产生无限的兴奋,母校的变化可谓是沧海桑田,也是使常人难以想像的。走进今日母校的校园,阳光明媚,春意盎然,处处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学校鳞次栉比的建筑群,仿佛是座城市。母校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使我产生了很多的感慨。我想,母校的巨变,除了党的领导和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更重要的是历届领导及广大师生员工拥有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使人不怕艰难曲折,也不怕办学和生活的艰辛,使人有百折不挠的毅力。我读了这本书后,对母校这种崇高精神,更有了新的体会,即让我更加理解和热爱今日可爱的母校。我想,如果学校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辉煌业绩。今天的硕果可以说是从过去这根苦藤上结出来的。我读了《师大往事》中的文章,没有看到在困难面前的领导及广大师生的叹气声,更没有丝哀悲伤的情绪,有的是昂然向上的斗志和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这种精神弥足珍贵,是母校的宝贵财富。它教育了我,鼓舞了我使我更加热爱母校!
《师大往事》让我更爱母校的第二个原因,即书中记载了历届学校领导和许多优秀老师的感人事迹。有的地方仅是寥寥数语,也让人感动潜然泪下。例如,当时职位身为校长的蒋风老师,为了接待欧洲著名学府――德国汉堡大学三十名留学生,日日奔波忙碌,废寝忘食地工作着;又如骆祥发校长为了培养好人才,当时学校底子簿,建设资金少,但在强大的责任感驱使下,上下团结,共同奋斗,短短几年建成了物理楼、老图书馆、体操馆、师生四幢宿舍、电影院等等,总建筑面积达到3万多平方米等等。从这些领导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崇高的敬业精神和强大的责任感。
学校的优秀老师更是层出不穷。德高望重的戴林淹老师,教学经验非常丰富,讲起外国文学头头是道,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求知欲望。宋文翰老师年事已高,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编写讲义一丝不苟,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王冥鸿老师视力不佳,但讲课细致,记忆力惊人,旁征博引,能背诵《红楼梦》中许多生动的章节。林国�老师平易近人,讲课幽默而有风趣。方林熊老师讲课激情充沛,感情非常投入,学生常常被他讲课感染,奋发学习。叶柏村老师,朗诵古典诗词堪称一绝。像这样的优秀老师颇多,可谓不胜极举。
学校的职工虽身处在平凡的岗位,但他们也是岗位育人,把培养学生作为自己的职责。细微处见精神,育人工作可谓做到了极致。据何肖雄校友回忆,在校读书时用餐时十分痛苦,因为吃了辛辣食物,易引起皮肤过敏反应。厨房李水荣师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给他开了“小灶”,给他作了特别的饭菜,使他身体健康,努力学习。校医务室的何飞杰医师,为了关心生病的学生,在大饥荒年代中,通过学校领导及有关部门,特批了鸡蛋和白糖,给学生改善营养,使他身体恢复健康。
读了《师大往事》,母校一桩桩,一件件,感人的事例又像当年一样鲜活地闪现在我的面前。这些领导、教师、职工们一举一动,给了我怎样做人的教育。他们热爱教育事业,以人为本,关心人,体贴人,是我做人的榜样。是这些老师,给了我许多知识,使我毕业后走上了工作岗位,能当上一名中学教师。我的知识和本领,可以说是老师们传授给我的,我怎么不更加热爱自己的老师和母校啊!
母校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浙江省首批建立起来的高校,即将迎来建校六十周年华诞。母校发展的历史与国家发展共命运,休戚相关。母校的发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过了曲曲折折的道路,积累了许多办学育人的宝贵经验。除了文革期间(1970-1974)这四年曾分散在金华本地、台州、丽水三地办学,为这三地带去“大学”办学的理念和经验,最终迎来了1977年高考恢复招生。这一段饱经风雨的历史,是浙江省任何一所省属高校所没有的,这是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高教的宝贵材料,值得引起社会重视。母校的艰苦奋斗精神,也是值得教育界和全社会重视的。母校从诞生,到发展,到壮大,一直是以培养人才为己任,至今已培养了二十多万中学教师及各类人才,创造的巨大业绩让我感到自豪,更感到母校的可爱。
最后建议《师大往事》在庆祝建校六十周年前正式出版,发给在职的教师和在校的学生,以不忘过去的艰苦奋斗,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培养人才,为社会贡献力量。正式出版后,向社会发行,扩大师大的影响力。还有母校培养了许多出类拔萃的学生,请组织力量将他们的事迹编写成册《师大桃李》,传播正能量,激励后人。
2014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