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师大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的缘故,要邀请到中国特别有名的大师来校讲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中国现代著名的大诗人艾青因为是金华人,所以我在浙师大读书期间就有幸聆听了他的教诲。
艾青原名蒋海澄,他原是在杭州西湖艺专学绘画的,后来还曾去法国留学学西洋画。我不知道艾青以后是不是仍在画画,有没有画作留传下来,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艾青不写诗,他一定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之一。艾青从法国回来以后,因不满当时中国当局的黑暗统治,被关进了监狱。在狱中,没有绘画工具可以作画的艾青便想到了写诗。于是,《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诗歌名作就在狱中产生了。也因为《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成功,使艾青一发不可收笔。于是,艾青又有了其他大量诗作的问世。于是,一个原本学画的进步学生成了中国现代最有名的诗人之一。
艾青个子瘦小,这与他的夫人,他的弟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就是这样瘦小的身躯却包藏着一颗勇敢顽强乐观的心。年轻时他反对当局,他不屑于和蒋同姓,就用叉判处了蒋的死刑,于是姓蒋名海澄的青年,就成了姓艾(草头下面的“将”被叉掉了)名青(生于十二月)的诗人。
文革时艾青受到批判,被发配到新疆扫大街管厕所。对待这样一份原不该由诗人去做的工作,艾青从不满腹牢骚,怨天尤人,而是每天乐呵呵地把大街打扫得不留一片落叶,把厕所清理得没有一只苍蝇。我至今还记得他对我们诉说在新疆那段日子时的轻松乐观神情,好像是在诉说别人的遭遇,而不是自己的不幸,好像这是一件非常好玩的事情。艾青的演讲感染了所有听讲的师生,阵阵笑声不时从大礼堂中传出。
艾青乐观风趣,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快乐的细节。他从杭州来金华时,是由《浙江日报》社一位叫莺莺的女记者陪同的,车上,艾青就经常拿《西厢记》中崔莺莺的故事开刷莺莺记者。
聆听艾青的教悔,让人坚定了人生信念;不管遇到怎样的艰难困苦挫折不幸,都要顽强乐观地面对。
艾青的弟弟蒋海涛是浙师大教师,他给我们开《艾青论》的选修课。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不停地记,上课记不全的,就借其他同学的笔记补,因此一学期下来,总会记下满满的好几本本子。那时我们曾向老师提议,能不能把老师讲的印出来发给我们,免得学生记得那么辛苦,但老师们最后却没有采纳。
唯一把自己要讲的印出来发给我们的,是蒋海涛老师。那厚厚一本《艾青论》我保留了近三十年,后来因为搬家,必须处理掉一大批旧书旧资料,才忍痛丢弃。
蒋老师身材微胖,穿着朴素,人也非常朴实,看上去实在不像大学教师,而像一个刚从地里收割完回家的老农民。他也不像他兄长艾青那样擅长言辞,他自己可能也知道这一点,于是少讲多做,一如他的为人,说得不多,只埋头做事,踏踏实实做事。但蒋老师把要讲的印出来发给我们,并不是不用讲课,或者拿着讲义照本宣科地读一遍,他还是每节课都精心备课认真上课。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在分析《大堰河,我的保姆》时问我们的问题:诗歌为什么写保姆在冬天切萝卜,而且切萝卜时还用了冰屑“悉索”的像声词?蒋老师边用手比画,还边重复了好几遍“悉索”这一切箩卜的声音。这本是一个不引人注意的小问题,经蒋老师这一提问,我们才知道诗人写诗所用的每一个字词都是有它的用意甚至深意的。
如果说艾青教会了我们要顽强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苦难,那么蒋海涛老师就以自己的为人处世教育我们要踏踏实实地做人做事。
(作者介绍:陈子良,84年浙师大中文系毕业,曾任浙江省高考阅卷小组组长,杭州市中语会理事,中学语文教研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