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建成特色学科建立研究中心不寻常的事

――记述当时语教法教研室的科研工作

我们语教法教研室为建设特色学科和建立省研究中心作了极大的努力。

1981年8月,我应约向浙江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写了《论语感》。领导评说:“文章论述的问题很重要,很有启发性和研究价值。”会长、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张传宗来信评说:“从你的大作里定能得到很多启发。”编入《选集》。

1982年3月,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研究会举行第二届年会,我也交了《论语感》,经十位领导教授评审后,认为我符合条件,吸收我为浙江省第一个会员。研究会领导向我说:“下一届年会到你们浙江省召开,好不好?”我未敢应诺。人家好多省都在争取呢!

1982年5月,我省高师院校中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会成立。应请,我向会议详尽地传达了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对语文教学法学科建设和教法改进研讨情况,与会者都认认真真地记录下来。

1983年5月,华东师大教科院在苏州举行华东地区(实际到了十六个省市)高师语文教学法探索课程科学规律和教学方法的经验交流会。我应约于会前交了根据自编的内部使用外部交流的教材写的《只有改才能进――对中学语文教学法的结构、内容、风格和教法初探》论文。他们安排黄金时间叫我首先宣读论文。在宣讲理论时,我举例宣讲了小说的教学和诗歌的教学,并随口讲了散文的教学。宣讲后,谭惟翰教授热情地评说:“讲得好,很有特色。是的,中学语文教学法理论不是多,而是少;理论应该深化、细化、具体化、切实有用。这个提法很好。吴老师所讲的小说的教学、散文的教学等很有特色,很具体。希望同志们都能这样谈,你凑一点,我凑一点,合起来就丰富了。”他提议:“下一次会议,就请大家来讲各类文体的教学。”同校的谢象贤教授在总结会上评说:“吴士洪老师编写的教材是新的体系,有改革精神。”会外,有的要来抄写我随口讲的散文的教学。有的说:“吴老师讲的集中举例文很好,我们回去以后也打算这么教。”很多来要教材。我省与会者动议我省编写一部富有特色的教材,公推我拟列一份详细的《中学语文教学法纲目》。会后,《论文汇编》,把我的论文排为压卷(开卷篇)。同行们仍纷纷来信,索要教材。如汪梦波来信:“阁下宣读论文,语惊四座,深得拥戴。深感阁下新编教材突破了框框,颇符合实用。”杨光来信:“有幸聆听教诲,茅塞顿开。很多提法和作为创新的实验,都是前所未曾见到过的,颇有新意。特别是小说等各类文体的教学方法,本人非常欣赏。”

1983年7月22日,陈葛满副主任告诉我:“编写教材的事情,方焕启书记很重视。他在党委扩大会议上提出来了。于耐毅院长叫你(们)打报告给他批。”

1984年11月,湖南省高师语文教学法研究会举行年会。会前,“特邀”我参加,并约稿。我根据年会的中心议题,写了《综观中学说明文,略谈说明文教学》论文。我赴会,研究会领导叫我代表全国与会贵宾,在开幕式上讲话;又决定增添一个新议程新议题,正会长张隆华和副会长先后跟我商量,叫我介绍自编教材和教学经验。谭惟翰教授又向我要了一篇论文原文。研究会把我的论文选编在《学报》上,排为冠篇。

1984年12月,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研究会举行第三届年会,中心议题是改革和完善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体系。我交了《对中学语文教学法的结构、体系和内容的初探》。研究会通知:“您提交的论文已经审查通过,特请您参加年会。”为了多学一点,我向系领导建议:请让潘沁和汪友竹两位老师去列入会议,领导同意。会上,研究会秘书长于亚中教授叫我代表浙江省在大会上宣读论文。会后,都还有上海、北京、江苏、湖南、山西、安徽、贵州等等省市高校同行来信称颂一番后索要教材。

当时苏州会议结束,归途中,我和潘沁老师去省教委,向师范处周启明处长汇报请示后,他答应说:“叫浙师院领导补报2000元科研费来。”

回校后,我先后向蒋风校长、方焕启书记、周舸岷和陈葛满系副主任汇报请示,他们都表示同意和支持,蒋校长答应给科研费2000元。

另一位老师向科研处陈裕宽处长汇报请示后,他告诉我:“科研处长说,‘你们搞的这个项目不是科研,我们科研处不管。’”他接着又说:“我不来搞了,你要搞就由你搞。你是副主任,我也是副主任嘛,协编教材的事,就由你负责。”以后,他又多次说:“科研处不给科研费,我这点工资、你这点工资,钱,我赔不起,你也赔不起。要搞的话,这事由你负责,而且负责到底。”

1984年10月5日,于是,我代表教研室向院、处、系正式打了第一个报告,他们都表示同意和支持。因此教研室研究决定:由我去信省内兄弟院校,拟协编教材,征求意见。杭州师院毕养赛回信:“得悉贵校领导同意编中语教学法一书,很好,是值得高兴的。”宁波师院吕萍回信“编写教材一事,我的态度是积极的,可说是个‘主编派’。……你们带头,我当‘召之则来’。”温州师院梁淑范回信:“编写教材之事,我一定奋力而为。”湖州师专钱威回信:“我校领导认为编写适用于我省的有特色的教材是件大好事,是支持的。”又“请你们扛大旗,我们努力跟着走。”绍兴师专王克仁回信:“我决定前来参加。”舟山师专王国生回信:“协作编写教材,刻意求新,为浙江争光,这是一件大好事。”又说:“此项工作十分重要,我们一定大力支持。”丽水师专中文科回信:“我们很乐意参加贵校为主的《中教法》的协作教材的编写工作。”

1985年1月,浙师大举行第十二届学术讨论会。我写了《再论语感》,在学术会上交流。

1985年1月25日,我代表教研室,打了关于协编独具特色的教材的第二个报告,经中文系、教务处和科研处批示同意后,待院领导的批示。

1985年2月13日,讲浙师院改为浙师大,我又打了长达4500个字的第三个报告。朱玉副校长批示:“经商量,我们意见如下:①先编一个详细纲目;②召集本省兄弟院校部分中语教法教师会议,征求对纲目的意见,并可征求外省部分兄弟院校意见,然后决定是否编写。”幸好,我早已化了三个月的精力,不断修改过去编写教材纲目,深思熟虑,拟列好了长达16开的16页的详细的《中学语文教学法纲目》。

1985年6月,写了《中学语文教学法教学心理与教改》文稿,1986年10月定稿。

1985年7月28日,改卷时,我和另一位老师商量:“怎么办?”他说:“把你列的那个详细《纲目》寄去征求意见好了。”又取得周舸岷副主任同意,决定由中文系出面加盖公章后,以系的名义,把《纲目》和当时经过骆祥发教务长审稿的刊登在《高师教育》上我写的详细阐述《纲目》的论文《对中学语文教学法的结构、体系和内容的初探》,分别函寄给华东师大、北京师大、东北师大、上海师大和本省兄弟院校,征求批评意见。复函中,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华东师大谭惟翰教授评说:“体例较新颖、完备,有一定的创造性,尤其是谈教学法教学心理学、教师的语文教学心理学、中学生的阅读心理学、写作心理学,诸章节是目前同类的教材中所没有的,如果写得好是颇有教益的。”又说:“总之,这个蓝图是相当好的。”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研究会理事长、东北师大朱绍禹教授评说:“内容丰富多样,体例自成一格。我相信,它日成书,必给我学科建设增添一新成果。”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研究会常务理事、理论研究组组长、北京师大张锐教授评说:“非常感谢寄赠的纲目,使我又有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材料。”又说:“《纲目》是有新意的。尤其是把语文心理学运用到教学法体系里来的努力,值得赞赏。”又:“遥祝贵省协编的这部很有特色的专著早日问世。”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研究会理事、上海师大钟为永教授评说:“《大纲》能把语文教学和心理学融合为一,是有特色的。”杭州师范学院副院长兼语文教学法教学工作的毕养赛评说:“《提纲》中对现时一些有影响的老师的经验十分突出,我以为这可以研究。”宁波师范学院吕萍评说:“你拟的提纲,有特色。”温州师范学院梁淑范评说:“《纲目》内容确实详尽,各类有关的内容基本已包括在内。”湖州师专钱威评说:“你写的计划是比较理想的,是有特色、有深度、有较大实用价值的。但愿能顺利降生。”绍兴师专王克仁“准备把《提纲》与大作给现任绍兴市副市长兼教委主任又教几节教学法课的陈祖楠老师一读,请他提些看法。”丽水师专程允松、颜志明评说:“《纲目》和论文《初探》均已细细拜读。您老先生作出这样的努力,我们认为很好,对我们帮助很大。”台州师专叶云鹏评说:“您的编教材的主意确实很好。我们都希望有一本浙江的东西,一直未能如愿,此番由吴老师领路可有希望了。从您的设想看,这个教材是很有特色的。国内现有教材,大多老套,一般化。许多教材理论深度不够,面窄,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性不强,难免使学生失望。我们应该努力编出一本有相当理论力量的教材。这个《纲目》给我许多启示。”

1985年8月,我提出建议,并取得另一位老师和系领导同意,由我前往华东师大聘请谭惟翰教授当顾问和审稿。他答应:“我给你们看看稿子好了。”并指导:“一定要编写好一个详细的纲目,并且讨论统一好,一定要严要求。”

10月,我又和另一位老师商量,去聘请中国语文教育专家、浙江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张传宗来指导并编写。他说:“请得来那当然好。可是那位同志是请不动的。上次,我们中文系去请都请不来。”我去了,把《中学语文教学法纲目》请他看后,聘请他。他充分肯定《纲目》有创新特色后,同意,并指出:“举例,应举些浙江的,使之具有浙江特色。”

1985年10月1日,我又打了第四个报告,连同兄弟院校复信,递交给方焕启书记和朱玉副校长,他们欣然同意编写,朱副校长拍板:“你们搞吧,认真地编写好,先让书出来!”

1985年11月14日,我打了第五个报告,要求落实科研费。除了省教育厅拨来2000元外,蒋风校长答应2000元。朱副校长答应给会务费和调查费。周舸岷副主任说:“科研处要你写一章节给他们看看后再说。”我就拿了一章,去汇报请示,陈裕宽处长当即答应3800元。

因此于12月19日,我代表教研室发信给省内外兄弟院校说,我校、处、系、室,拟定于1986年3月11日至15日,在我校召开省高师院校协编《中学语文教学法》首次会议,征求意见。结果一致同意。毕养赛在回信中,说:“协编一书,已有眉目,感到十分高兴。”吕萍说:“真高兴。”梁淑范说:“有什么事尽管来信,我们能帮忙的,能办到的,一定照办。……你组织协编也够辛苦的。在此预祝你成功!”钱威说:“希望你们扛起大旗领着大家一起努力实现这个目标。”叶云鹏说:“感谢您为提高我省高师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的研究水平和教学质量而作的种种努力。”王国生说:“听钟为永老师介绍,您是一位很踏实、很热情的50多岁的老同志。因此,我便有了及早结识您的想法。”

1986年1月10日,我腰椎骨跌成重伤卧床,仍然拟好开会的通知书和特邀书,托人带给另一位老师,请他寄出。回信中,毕养赛说:“这次会议能开成,您和贵校教学法研究室同志们作了很大努力,谨此向你们表示感谢。”钱威说:“经过你的极大努力,编写教材的锣鼓终于敲起来了。我想只要大家齐心协力,还是可以实现你的宿愿的,我可以为你们跑跑龙套,师大的旗帜应该举起来,应当带领大家甚至全省中学语文教师一道前进。预祝事业成功。”

会前,我打电话给另一位老师:“交流经验,由你主持;协编教材,由我负责;好吗?”

1986年3月11日,会议开始了,我抱病,撑着腰,坐在外围。没有看到谭教授和张专家。糟了,他没有寄去特邀信?!大家拿出材料袋一看,只见仅有一页多一点点的《<中学语文教育概论>编写提纲(草稿)》,没有具名、时间和盖章。为了维护校誉,我默不作声,克己让人,你去搞吧!局面尴尬,吕萍老师打个圆场:“那么,这样好了,是不是两个《纲目》和《提纲》一起讨论?”他不同意,还是请大家讨论他那个《提纲》。要成立编委会了,吕萍老师又代表大家心声,建议:“我们对浙师大三位老教师都很敬重的。潘老师已从领导岗位退下来,比较有时间。吴老师胸有成竹。另一位老师文句口语化。我们提议:三位都当编委。”他说什么“还是按照昨天晚上的。”最后耍了一个奸计:“等会后,咱们三个碰个头,再决定吧!”根本没碰头,还是独断专行,他一个人当编委。

显然,他违反省内外兄弟学院意见,违背学校领导两条批示,造成严重后果。

会外,怨�盈天,纷纷向我诉说,甚至跑来我家。他们是非分明,爱恶明朗,褒贬强烈,叹息不已,拒绝编写,理想破灭,好事告吹,盛兴而来,败兴而归。

会后几年,仍然难以平息,纷纷来信,诉说衷情。边批评他,边鼓励我重来,我都没有回信表态,而一一向系汇报,请领导决定。

1986年12月1日,恩师谭惟翰教授来信鼓励我:


出版前,浙师大校浙派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王尚文教授于2011年7月在《序》中自我过谦对我过奖地评说:1987年11月,我直肠动了大手术,12月就打简短报告,继续科研。陈葛满副主任热忱鼓励,坚决支持,当即批示:“同意,经费由科研费开支。”

“关于教材结构问题,我们一直都在探讨和争论,但我以为吴先生早已基本解决,至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他以教学过程为经,以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为纬,也就是说,对各类课文的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听说教学和各种语文基础知识教学,除了阐述教学内容和要求之外,都讲授各自独特的教学过程(步骤),在讲授每个步骤的过程中,相机讲授相关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两者相互渗透,相机阐明,相得益彰,极富创造性和实践性。”

“入套与出套的关系,现在似乎已经不大有人提起,但我以为吴先生说得十分在理,至今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总之,本书洋洋数十万言,全是‘干货’,没有水分。我读后受益良多,觉得这本教材很有价值,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借鉴。”

“记得我约二十多年前初次接触语感问题时,他就把他那篇分量极重、影响极大的论文《再论语感》复印给我,这件事本身和他那篇论文确实给了我极大的温暖、激励、指导和帮助,至今记忆犹新。”

就这样,2011年9月,终于把这本《打开心灵之门》和另外两本《品味典故之美》、《探索汉字艺术》拙著付诸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了!

这是一件不寻常的事!

人文学院退休教师吴士洪

2014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