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戴林淹老师仙逝的噩耗,我十分悲痛。他是我最可敬佩的老师。他博学多能,才华横溢,德才兼备,领导能力强,在中文科师生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如今人文学院之所以能雄立于浙师大学院之林的前列,同当年戴老师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分不开的。

戴老师是浙师大前身杭州师专中文科首任科主任。当年中文科老师虽都来自中学,却都是全省中学教师中挑选出来的拔尖人才,如王冥鸿、宋文瀚、叶柏村、叶葆汉、林国廷、方能熊、张叶芦等,这些老师都是学识渊博,才华出众,且具专长的非等闲之辈,而戴老师就是这些拔尖教师的尖中之尖,中文科科主任非他莫属。

他通晓中文科开设的文学类各门专业课,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他都给我们代过课。大学代课非比中小学,非得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不可。戴老师都能信任,而且课上得挺不错,不慌不忙,胸有成竹,抑扬顿挫,徐疾有度,语言简洁,字字有力,环环相扣,句句相联,逻辑严密。我们都喜欢听他的课。

只可惜,当年政治风云变幻,极左思潮泛滥,1957年反右派,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1959年反右倾……在风云变幻中,戴老师无端下来了,从科主任变成学科组长。但他不因被贬而有情绪,他照样认真学习政治,刻苦钻研业务,努力搞好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特别是把培养新生力量作为自己的任务来完成。

1958年8月,我毕业后留校任现代文学助教,兼任中文系团支部书记。戴老师厚爱我,同我结对子挂钩。有戴老师帮教,这是我的幸荣,我感到由衷的喜悦。记得当年挂钩还订了“条件”,戴老师还写了“与张泰岳同志挂钩条件”(见附①)。“条件”分四方面:政治、教学、科研、培养新生力量。从这些“条件”可以看出戴老师胸怀坦荡,积极向上,放下架子,甘当学生,虚心向帮教对象学习政治。戴老师能屈能伸,能上能下,上则竭忠搞好科里工作;下则尽智完成本职任务。他智虑忠纯,博大精深,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利用寒假认真备课,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写出心得体会。他关心政治时事,争取时事考试成绩80分以上。在科研上完成“论茅盾《子夜》”“论李季的诗”二篇学术论文。(详见“挂钩条件”)他言传身教,率先垂范,表率师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带动全系教师学习政治,钻研业务。

戴老师对我的帮教不是仅仅写在纸上,挂在口上,而是真心实意,认真执行。记得1960年1月17日,我将自己写的二万多字的论文《论刘白羽的创作》交给戴老师,请他指导。他化了两个晚上看完我的论文,并写出详尽的一千多字的“指导意见”(详见附②)。“意见”首先肯定了我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认为我对刘白羽作了一番创造性的探索,很有意义,论文每一部分都有理论,有根据,有分析,然后作出论断……其次,着重指出存在问题,共七方面:从刘白羽创作道路到重点文章剖析,从对作品的评价到语言的运用,甚至文字的书写,都作了精辟准确的分析,这不仅对我研究刘白羽起指导作用,就是对我今后科研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从书写角度看,这篇“指导意见”亦行亦楷,端庄秀丽,如行云流水,看了让人爽心悦目。当今书坛硬笔书法浩如烟海,但要达到如此高度,还是凤毛麟角。

戴老师是一位博学多才,睿智过人,才华出众的好老师,现在他走了,我失去一位最可敬佩的老师,浙师大人文学院失去一位老领导,老前辈。戴老师精神永垂不朽!安息吧!

张泰岳痛悼

2014年3月25日

附1:


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