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在浙中平原,金华北山之麓的浙江师大,“砺学砺行,维实维新”,是全国两千多所高校中的“百强之一”。她的迅速崛起,有如“黄钟大吕,铿锵之声,振越寰宇。特别是她手中的,“非洲研究”、 儿童文化研究”与“学前教育”三张金名片,已引来非洲大陆、 “亚洲四小龙”翘首。《师大往事》,既是为师大的这种迅速崛起立传,也是为中国教育与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崛起立传,她引导师大师生与社会贤达,回顾既往,展望未来,勇往直前,意义非凡。

放眼世界名校的发展历史,英国剑桥大学,建校至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美国哈佛大学,初建于1636年,比美国建国约早140年,距今也已有近400年的历史。放眼国内名校,北大创办于1898年,清华创办于1911年,复旦创办于1905年,浙大创办于1897年,四校的历史在中国算是长了,但均未超过120年。而浙江师大初建于1956年,至今才58年,还未满一个“甲子”,是真正的历史短,是很年轻很年轻的“小伙子”。

在教育问题上,人们普遍钟情于规模宏大历史久远的学校,因为她经事多,见识广,经验丰富,积淀厚实,人脉深广。而对历史短规模小的年轻学校的优长,例如朝气蓬勃,敢于创新,与现实距离短,办学参照系多,便于向众多对象学习,可以少走许多弯路等,则往往视而不见,不予珍视,成为“误区”。不必讳言,我们师大就曾深陷于这一误区。因为学校处于金华一隅,不在省城,又因历史短,师资设备图书资料均较薄弱,曾被一些人“看扁”。但是曾几何时,浙师大从初创时的只有几百名专科生,到如今的在校生三万多名,其中除了本科生这个主体,还有众多的硕士生、博士生,一跃成为全国省级师大的翘楚,浙江高校的后起之秀。而《师大往事》,则忠实地记录了她在2013年入冬以前的发展历程。我作为师大的前身杭州师院的第二届专科毕业生,拜读以后,感慨万千,精神为之一振,突出的感悟,有以下四方面。

一、顺应群众需求。天下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什么是“道”?通俗地说,就是群众的需求。对群众的需求,顺应之满足之,就是“得道”,反之就是“失道”;可见这个道不是佛教、道教所说的成佛成仙。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农耕社会”走向“工业社会”,又从“工业社会”走向“信息化社会”。这跨越再跨越,依靠的就是“得道”。始终以顺应或满足“群众的需求”,作为自己立党施政的出发点与归宿。

我们师大神话般的发展壮大与崛起,虽然与某些领导、员工的努力及上级相关部门的尽心筹措分不开,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得道”,始终把顺应、满足群众对文化教育的需求,作为自己办学的出发点与归宿。1956年创办杭州师专,是为了满足群众提高文化教育水平的需求,1958年改成杭州师院、1962年改成浙江师院、1985年改成今名浙江师大,同样是为了满足群众不断高涨的对文化教育的需求。其后,师大上下为争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与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拼搏,其出发点与归宿。仍然是群众的需求。是的,所谓“群众”,现在应该包括世界群众,不光指国内群众。因为我们的教育,本来就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而我们师大也早已走向非洲,最近又走向“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对世界名校如哈佛、剑桥;对国内名校,如北大、清华、复旦、浙大,学生皆衷心仰慕,争相报考。这些学校,也早已把世界群众的需求,作为自己的办学归宿。让我们虚心地向他们学习,逐步向他们看齐,真诚地为国内群众与世界群众服务。

二、生逢优越体制。什么是“优越体制”?就是中国共产党所主张的“协商民主”。“民主”是普世价值,是全世界人民所向慕,所追求。但是,它也有边界,决不可因你要的“民主”而影响妨碍别人的 “民主”;她也有程序,循序而实现,不是让人随心所欲。即要真正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与人”。应该承认,西方世界曾是人类民主旗帜的“旗手”。但是,自上世纪下半页以来,由于大财团与政治寡头出于私利的把持与操纵,这“边界”与“程序”, 不断被篡改被泯灭,它已在许多地方许多场合成为“街头围闹”、“会场动武”、“政党恶斗”的遮盖布。“民主”的真谛,它的精粹,已开始被扭曲甚至被泯灭了。正是因为有鉴于此,为维护民主的精粹,给予人民真正的“民主”,承认“贤者”在民主政治中的作用,就产生了“协商民主”。在贤者的引领下,在民主基础上的协商,在协商指引下的民主,就是目前我国运行的体制。我们师大的迅速发展,与这一体制的健康运作密切相连。可以说,如果没有“协商民主”这一体制,任由西方所谓“选举民主”泛滥,面对“合�”等问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之中,就没有今日在全国居于“百强”之列的浙江师大。因为浙江师大的发展壮大与提升,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合�”。

从1956年至1976年这二十年间的大部分时间里,不仅有极左的干扰,还经历了“文革”的十年浩劫,师大只能在趔趄中前进,可谓“乏善可陈”。“文革”结束以后,师大才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春天。1982年,具有6个系科近两千名师生的“浙江师院金华分校”并入师大,不仅增强了各系的基础学科与相关专业的教学力量,还增强了师大党政领导的力量;2000年,“浙江财政学校”并入师大,成立了“商学院”;2001年,“杭州幼儿师范学校”并入师大,成立了“浙师大杭州幼儿师范学院”;2004年,“金华铁路司机学校”入师大,成立了“交通学院”。短短22年间,入师大的4所大、中专学校,全部迅速变为正能量,不留“山头”,不带“隔膜”;而原“老师大”的干部、教师,亦秉持“有容乃大”的胸怀,热情欢迎新入的师生。真正使1+4不是变成5,而是变成7,变成8,变成9,迅速地扩大了师大的规模,提升了师大的办学层次与水平,激发了众多领域的科学研究的蓬勃发展。

三、身承优良传统。传统有优良不优良,优良的要继承,不优良的要扬弃。南宋以来,金华有“小邹鲁”之称。意指在金华孔孟正学占有强大的优势地位,多如列星的巨儒贤达深深“下潜”,深入人心,已形成传统。诸如汉董仲舒的谶纬神学,魏晋的玄学,宋明的理学等,虽有儒学的旗号,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在金华不仅皆不成气候,且受到了“孔孟正学”最严厉的批判与指斥。当时的“浙东学派”的主要支派,如“金华学派”、“永康学派”、“北山学派”皆在金华;以薛季�、陈傅良、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对金华也有很大很深的影响。综观各学派的主旨,联系黄宗羲《宋元学案》、《明儒学案》,何炳松《浙东学派溯源》,以及1992年出版的《金华市志》等的阐述,以吕祖谦、唐仲友、陈亮为代表的金华学派,在“中庸哲学”思想的统领下,对当时“学界”及现实中许多重大问题,都发表了颇具价值的见解,并且身体力行,施之于社会。例如“理与气”的问题,强调“理在气中”,否定“理在气先”,“学与用”的问题,强调“学以致用”,否定“空谈性命”;“义与利”的问题,强调“义利相资,警惕利之偏胜”,提倡“以天下之大义兴天下之大利”;“草莱与庙堂”问题,指出”人君有三畏,畏天命,畏民心,畏辅相之臣“,而居草莱者要心存当世,有担当;“历史与现实”问题,强调两者要相互观照,落实于解决现实问题,追求“实事实功”、“抗金复国”,推崇孔子编定的《春秋》。等等。金华诸学派的这些主张与观点,不仅是金华的,也是全国的,甚至也是世界的。1997年,美国哈佛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包弼德先生,就曾偕普林斯顿大学蓝德璋博士,专程来金华调查、问道,拜霭相关古人。

毫无疑问,吕祖谦等人的这些见解与主张是积极的,基本符合孔孟正学原旨。在金华的代表人物,元有许谦、柳贯、黄�、朱丹溪、吴师道、吴莱、陈樵等;明有宋濂、王�、应廷育、吴百朋、胡应麟、李渔等;清有朱之锡、吴绛雪、张作楠、陈熙晋、胡凤丹、朱一新等;近现代则有黄宾虹、吕公望、邵飘萍、何炳松、陈望道、施复亮、曹聚仁、冯雪峰、吴晗、严济慈、石西民、艾青等。值得指出的是,近现代以来科学技术方面的人才在增多。据《金华市志》载,南宋以来,因继承孔孟正学统绪,而在为学、为政、为文、为科技而出类拔萃者,全区共150余人。

浙江师大生长于这样一块福地,沐浴着原始儒学的春风,吸吮着孔孟正学的乳汁,又有灿若列星的金华先贤为榜样,其生存成长的环境,称得上是得天独厚。是的,今日浙师大的校址曾是狐兔出没的广袤的黄土丘陵,是放牧牛羊的荒郊野地,因为牛群自由出入,学校还曾被嘲讽为“牛津大学”。但是,由于有独一无二的孔孟正学的薰陶与滋育,有“协商民主”的优越体制,如今的师大已巍然屹立于神州大地,已视世界群众的需求为自己的办学目标,又有谁敢预判,昔日的“假牛津”,他日不会变成“真牛津”呢?

四、师生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师大师生的优良传统。自重、自信、自强、自我超越,是它的突出特点。用儒家的话来概括,就是“修身”。“北山四先生”之一的元代许谦,在《遣兴》诗中有云:“一身磐石重,万钟浮云轻。丈夫有志愿,谁谓吾无成。”足见其自许重,自期高,视富贵如浮云;同是元代的胡助,则自比松柏,待成栋梁,阴庇万类,凌驾风霜;而清代郑鹤龄,则认为金华俗如邹鲁,学术风气深厚,士子多喜钻研、辩论。对此他积极予以歌赞,81岁时有诗句云:“钻研到处新机发,辩论纷时宿习除。”但到了上世纪初叶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因国人面临“亡国灭种”之危,所有“学术”几乎都被贴上政治标签,“修身”则被诬为“束缚个性”,且时至今日,仍未予以认真澄清。

当然,“自强不息”作为优良传统,它根深干壮,枝硬叶厚,某些“运动”可以对它施害,但动摇不了它的根本。师大师生的自强不息精神,在“砺学砺行,维实维新”校训的推动下,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益发泉涌马驰,不可阻遏。“笑脸明眸酬我厚,笔粉埋身意自甘”,是已经去世的师大元老叶柏村先生的自我写照,也是终身服膺教育事业的师大广大教师的写照。叶先生淡泊人生,专心教学,诲人不倦,不辞辛劳的精神,则是师大永远的偶像。国内第一个问鼎国际格林奖的蒋风先生,则是师大“敢为人先”的代表。在师大,他第一个高举儿童文学研究的旗帜,第一个招收儿童文学研究生,第一个设立“蒋风儿童文学理论贡献奖”。正是由于蒋风先生不屑于研究儿童文学是“小儿科”之讥,总是昂然坦然,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使得儿童文学研究,今已成为师大三大金名片之一。至于师大的学生,素有尊师好学、自我奋励的好传统。他们毕业以后,不管是从教从政,还是从事其他事业,绝大多数都有良好表现。近年来,杭州江南实验中学教师校友吴雪岚,她以一部在校读书时就已开始创作的电视连续剧《甄环传》,名动世界华人社会,为学校添誉加彩。

当然,发扬优势、继承传统、自强不息等,也要与时俱进。如今已进入“信息化社会”,师大也正在紧紧跟上,甚至积极超前。今年四月,在京、沪、杭及本省其他地市从事媒体工作的18位校友,齐聚母校,为母校的形象建构与传播谋划,献计献策。这是颇为应时的一步,显示着师大正在继续前行。遗憾的是,谋划中未能以师大的三张金名片为特色,深入研究、构思,揭示其底蕴。但我们相信,他日定能将这一章补上。师大之声,已开始振越寰宇,将来跨入世界名校之列,是师大上下一致的决心与愿望。

《师大往事》的主编周轲岷先生,是我的恩师。他学识丰富,平易平人。周先生从昔日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到如今虽然身姿趋老却仍然精神矍铄的资深教授,把一生心血都倾注在师大的发展壮大里。此次为复活师大历史,周先生一面悉心照护病中的师母陈淑青先生;一面搜罗求访,梳理开拓,笔耕不辍,终成大编。周先生这种年届耄耋,仍继晷焚膏,不辞辛劳的精神,永远是我的榜样,也是师大人的榜样。

通过对师大发展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师大人的视野更宽广了,境界更高远了,前进的信心更坚定了。新凝聚成的共识是:团结一致,向国内名校迈进!向世界名校迈进!向教书育人的新高度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