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物、鲜花、拥抱、微笑……10月31日下午,行政楼第六会议室里暖意融融、好不热闹。人文学院中文系81级的80名院友重聚母校,召开毕业30周年同学会。院友们还邀请任课老师任远、周舸岷、陈兰村、黄华童、钟玲华、陈兴伟、班主任和辅导员老师於贤德、刘建虹等老师前来参加。学校党委副书记张先亮、校友办主任童卫丰、学院党委书记李翔翔、学院党委副书记莫世亮也来到现场,与大家共叙一段青春好时光,同学会由中文81级周瑞法老师主持。

盼归来,“家”常在

张先亮书记首先向大家介绍了母校30年来的发展概况,设立博士点、列入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连续三年进入全国百强高校……张书记代表学校衷心感谢校友们“对母校一直以来的肯定和支持”,并希望校友们“一如既往地关心母校的发展”。

李翔翔书记作为中文系79级的学姐,亲切地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并为大家详细介绍了人文学院在学科建设、培养平台、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发展近况。她也衷心地希望院友们能“常常回家看看”。

湖州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刘剑虹老师(中文系81级辅导员)也是师大的校友,面对自己的学生,他感触良多:“毕业三十年,大家都还能回来,并保持着良好的精神风貌,我真的很高兴。”毕业多年,学生、老师、师大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对师大的这种感情是不会变的”,大家的学习、事业、爱情在这里生根发芽,这种感情是“独一无二的”。

对于母校这个“家”,主持人周瑞法老师也说:“我们希望学院时常变化,变得越来越强大;也希望学院不变,能让我们找到自己的根,自己的家。”

忆往事,致青春

回首青葱的校园生活,院友们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牛津大学”、“早稻田大学”、“互动式学习”……院友朱宁嘉用这些词生动、诙谐地描述着当年的师大校园,“因为学校是开放式的校园,和边上的农田、乡村都连成一片,牛羊都可以进出,所以学校才会有这些别称”。但艰苦的学习条件也让大家学会了“苦中作乐”,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院友任为新对“敬业”的老师,“文艺”的同学印象十分深刻。“还记得古文老师一气呵成的板书,於老师始终认真负责的态度,这些都是我们为师需要学习的榜样……忆起攒钱去买杂志《黄金时代》的趣事,任为新骄傲地说:“当时的我们可比现在的孩子们文艺多了,班里可都是才子才女啊。”

现在永康市委党校工作的院友李兴旺说起与师大的缘分“真的是一种幸运”,“当时在填报志愿时并不抱希望,但浙师院最终还是选中了我,因此十分珍惜在这里学习的时光,虽然当时的我很平凡,但是学得踏实又认真”。

还有从香港赶来的院友金世洪,虽然已经离开内地,也离开了教育事业,但他没有忘记“根”,“我的孩子现在在上海读大学,因为我相信内地的教学风气和教学质量”。

同发展,共祝愿

中文系81级院友人才济济,遍布政、商、教育等各个领域。而这不同的历练让大家有了不一样的成长感悟。

院友张跃良的3个十年可谓辗转于多种工作岗位,“第一个十年在桐庐中学担任教师,第二个十年在机关单位兜兜转转,第三个十年留在文化广播电视集团工作……”但是不管在哪里工作,他都显得十分自信,而这份自信源自“师大的栽培”。现在中国美术学院社科教学部工作的院友王其全,打趣说人文学院改造了他的“人文基因”,师大又给了他“教育基因”,因此三十年来他都坚守在教师的岗位,从事文学教学工作。

年逾古稀的陈兰村老师精神矍铄,在这30年间也十分关心同学们的发展。他感慨说:“人生总是在不断选择,大家在30年前选择浙江师大,今天又选择回到母校办同学会,这都是一种缘分。” 就像现在中国教育报驻浙江记者站工作的院友朱振岳说的那样:“进了师大,我们便都是师大人,希望再过30年,我们还能回来相聚!”

最后时分,“祝愿母校师大的明天会更好,祝愿老师身体健康、同学们平安顺利,祝愿同学友谊、师生情谊永远长存。” 院友诸晓蓓表达了自己对大家的美好祝愿,也道出了在场院友们的心声。

             (洪圆玮/ 林晗/ 来源:人文院友志愿服务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