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重阳节,人文学院中本621班的毕业生从四面八方赶来,相聚在人文四楼MPA会议室。他们大都年逾古稀,是师大迁至金华的第一届中文系学子。老校友们还邀请了曾经的政治辅导员潘锡扬老师,班主任许洪莲老师,任课老师陈顺宣老师等一同前来。人文学院党委书记李翔翔、学校校友办主任童卫丰和副主任金风华三位老师也来到现场,大家共同度过了这段温情满满的下午时光。

共诉一片情谊

“在座的其实都是我的学长学姐,我是你们79级的‘小小学妹’。”李翔翔老师自我介绍之后,也为大家介绍了校友办的来宾。“我是李老师的学生,我是‘小小小童’,”童卫丰老师的话让气氛活跃了起来,“张先亮老师有会议没有能够过来,他请我代为问候大家。”

“这位是原海宁高级中学校长唐兆基,萧山党校校长陈淼生,桐庐中学校长李湘荣,常山中学校长江照红,浙大思政学院副研究员徐镇南……”组织人王云麟介绍起了老校友。“感谢母校尽心尽力的培养,我们能做的一切也来源于母校的教诲。”老班长李湘荣代表全班感谢母校的栽培。当时48人的中本621班,20人重聚于此,“有的去世了,也有的想来但是眼睛看不见、腿脚不好走不动了。”说到没能前来的同窗,王云麟不无遗憾。

金风华老师为大家送上了校友办为校友们准备的师大校景明信片、《校友》杂志等礼物,并诚挚地邀请大家明年校庆再来。“我们也为学院准备了礼物。”礼尚往来,潘锡扬老师、陈顺宣老师、洪波等几位师生也都捧出了专著、字画。《中西绘画艺术比较》、《婺剧》、“人生感悟”辑录、“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春风惠万物,桃李满天下”、“春满杏坛”……“祝母校走向辉煌。”洪波如是说。

再话一场未来

设博士点、省属重点高校之一、“十三五”规划将会有“一主三副”三个校区……童卫丰老师为老校友们介绍了多年来师大的变化,李翔翔老师则谈了学院的发展:从中文系变为人文学院,培养平台层次逐渐完善,师资队伍以及教学规模也不断扩大。

老班长李湘荣提出了自己对母校未来定位的疑问,“这些进步是其他方面的,从本质来讲,现在师大要向何处去呢?”对于老班长的提问,李翔翔老师以几个“不变”做出了回答,“我们学院一直按照‘以人为本,以文育人’在发展,宗旨理念并没有发生变化。师范特色还在,培养名师是我们的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和强化师范技能也是我们正在做的。”

老校友们听了频频点头,他们也为母院的发展提出了他们的建议。为学生讲讲中文系的历史、注重科研更要注重教学、培养学生热爱教师岗位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师范技能、推广名师……“保持师大的优良传统,也保持师范专业的自身特点。”这是班主任许洪莲老师的寄语。

开一次同学会,老校友们很少谈自己,而是把相聚的时间都献给了母院、母校发展的探讨,把他们在职多年积累起来的阅历能发现的问题反馈给学院,也把他们几十年不变的关切之心献给母校。

重游一回故地

围坐在一起,老校友们聊着自己所了解的师大情况。离校近五十年,他们依旧时时关注着母校的动态。

“‘人文’两个字是甲骨文的变体,这么看上去也像是一位老师坚守在讲台上。”李翔翔老师为老校友们介绍起了学院标志。“这个设计得很好!设计得很好!”耄耋之年的潘锡扬老师连声称赞。

优秀学子、浙派名师……一面面风采展示墙使得老校友们驻足品味。“好气派!”走出人文楼,望着高大的校门,他们纷纷合照留念,眼里尽是自豪和慨叹。“我和我夫人、外孙,两代三人都是师大毕业的,几次回金华,真的感觉这里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老班长李湘荣说。

而等到车辆停在了老五幢前面,王云麟直接奔向了他记忆中的角落。“以前这里有一棵梅树,梅花开得特别好,我就经常坐在这个台阶上看书。”

“这里都重新修建过了啊,以前这里是图书馆,这里是宿舍楼……”你一句我一句,老校友们回忆着共度的岁月依旧留在校园里的痕迹。“把袋子放那边吧,别挡着。”“对对对,大家都准备好,我们拍张精神的合照。”他们整理着衣服,仔细列队,咧开嘴定格的刹那仿佛回到了当年的青葱岁月。

毕业已经四十九年,这些老校友们仍然牵挂着母校与学院的情况。重返二十岁的校园,他们与师大叙深情、话未来,交换彼此的情感与想法。老班长李湘荣激动地道:“最后预祝母校明年校庆圆满成功!

(沈思思/文 林晗/图 来源:人文校友志愿服务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