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侃,关心,畅想,祝愿,时隔二十五年的重聚像是我院中本861班重返旧时岁月的一场班会。在精神矍铄的老师面前,辗转各岗,成家立业,有风光有故事的院友们依旧像个学生,时间改变容颜,相互之间的绰号、小名却依然张口就来。

7月26日,我院中本861班的同学时隔二十五年重新聚首学院四楼会议室,班里40个人只有少数同学因事无法“报到”,班主任俞樟华、方卫平和任课老师周舸岷、刘宏球、王克俭、裘樟清、陈兰村、韩伟岳等老师悉数到场。他们有心地请了专业摄影师,并在QQ群里实时“直播”,为了“羡慕羡慕那些来不了的。”“两年前就有了开同学会的念头,今年五月成立筹备组,联系大家,敲定时间,准备“班服”,几十年不见,今天终于聚到了一块儿。”组织人童新华说,看到大家在一起,旧时的感觉又回来了。

为了让重回“大本营”的院友们更好地了解学院近况,我院党委副书记莫世亮老师就我院目前的发展状况和特色学科、重点建设学科等情况向校友们作了简要介绍。也提议院友们可以多回家看看。

看到当年青涩的学生如今都已事业有成,班主任俞樟华老师特别高兴:“带你们班是我第一次做班主任,也是我唯一一次做班主任。”这个班级让俞老师倾注心血,也寄予厚望。“昨天,我又仔细翻了咱们班的名单,40个同学多多少少有联系,人真是越老越念旧。”俞老师说了说自己近期的生活与学术,也为同学们都发展的很好感到开心与欣慰。

大家依次讲述了自己各奔东西后的经历与近况,当年青涩的小姑娘小伙都已有了一番事业,有了美满的家庭。

“师大让我成熟,这片土地赋予的东西让我受用一生。”王文胜毕业后做了几年语文老师,后转行工作于期货公司,如今外贸进出口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成家后的他和家人定居在阿联酋迪拜。这次,为了同学会漂洋过海飞回师大,在他看来,是这里所养成的人文气质让他在商人中变得与众不同。

大学成绩就不错的赵平毕业后选择了继续读书深造,他考取浙江大学古代文学博士后之后,在浙江水利厅办公室工作过,也在台州学院做过6年老师,如今在杭州中国水利博物馆研究中国水利文化。“尽管没有做老师,但庆幸的是所从事的职业与文学文化有很大的关系。”学历颇高的赵平家庭幸福,儿子更是继承了爸爸的聪明才智,小小年纪就有深厚的古文功底,还出版了自己的书。

二十多年过去,有人从商,有人从政,有人继续潜心学术,而班里不少同学选择了站上讲台,继承老师们的衣钵。尽管有些轮转于初高中,有些从单纯的教师变成了教学行政双肩挑,有些转换了三四个阵地,有些干脆在师大扎下了根,但大家都坚守在教学第一线,都说自己很幸福。“那时,老师们的内在魅力对我们影响真的很大,也让我毕业就想做一名老师,至今未变。”杨国凤感慨道。

而如今,再次面对这些曾给予她们知识、鼓励与关怀的老师,院友们都说:“再让老师训训话,提提醒。”老一辈学者所流露的情怀,对年近半百的他们恰是箴言。

  “在金钱至上的社会,我们要坚守人文情怀,对孩子你们要把望子成人放在望子成龙、成凤之前,人格道德最为重要。文化不能从我们这一代,从你们这一代断层,要保有年轻时的热血。”走下讲台的裴樟清老师依旧慷慨激昂,他希望院友们不忘学中文的初心,无论从事何事,都要做一个现代意义上具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同样,说自己视力不好,听力也不好,但仍热爱看阳光,看月亮,看自然的陈兰村老师也给出祝愿:接触大自然,接触最原始的东西,会让自己心情格外好。愿你们到我这个年纪,也同样能拥有这样一份心态。”

桃李满天下的周舸岷老师对师大有着特别浓厚的情谊,年过八十的他告诉院友们,他正将点点滴滴的师大往事收录著书,希望会成为回忆,纪念和珍藏。“师大有三宝,电影节,大排肉,情人坡,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齐好。”刘宏球老师话音清亮。曾经做过861班代理班主任的方卫平老师则回忆起当年坐在宿舍看同学们毕业登记表的心情。“你们这一届不能考研,又身处一个特殊的时代阶段,可以说经历了改革开放后最丰富,最荒谬,也最奇特的大学生活。”在他看来,那个年代的同学情没有社会关系所带来的污染,超越所有利害关系。

 

同学会最后,院友们和老师一起合影留念,并在我校校友林进行树木认捐。他们说:分离是为了更好地相遇,他们约定:五年后一定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