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的时光有多长?见到旧面孔的那一刻,唤名,拥抱,牵引,就坐,拍肩言欢,激动和惊喜不知怎样来表达;近来状况、胖瘦寒暖,阔别多年总有问不完的话。

9月19日,我院历史系811班重聚四楼江南文化研究基地会议室,班主任胡岩林,任课老师陈光润、沈志恩、沈雨梧、厉茶花、周静芬、方如今、张光照、邵海燕、龚国庆也悉数到场。当年的45名同学,到场32位,他们把老师们奉上“上座”,小小的会议室里很快言笑宴宴、济济一堂。

我院党委书记、中文系79级“学姐”李翔翔代表学院欢迎同学们“回家”:“三十年匆匆游走,我们的人文学院有所变,有所不变。”三十年来,学院的名称变了、师资队伍变了、专业规模变了,不变的是薪火相传的办学理念、求深求精的师范宗旨和历史系严谨的系风。“最不变的,是同学对老师的感情。所以今天,我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为了再听一听老师的教诲。”班长黄月林说。

三旬时光匆匆,当年讲台上意气风发的老师们,都已白发苍苍,却不减年轻心态。同学会上,厉茶花老师用i-pad实时记录重逢盛况,定格下学生们长大的模样;为聆听学生三十年后的心声,张关钊老师特意带来纸笔细心记录;陈光润老师虽然年事已高、腿脚不便,却执着地拄着拐杖前来……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学生的想念。

 

而当年的小伙子小姑娘们,都已有了各自的事业和家庭。

当年青涩的历史系姑娘赵寅芬现今已成长为绍兴一中一名卓越的特级教师,和同样来自浙师大的先生组建了幸福美满的家庭。三十年前,班里只有8位女生,赵寅芬打趣道:“那时候,承蒙男生对女生多多关照爱护,作为报答,女生为男生提供粮票。”回忆起来,当年上课前用书包“抢位子”的场景还历历在目,这也是老师们教学能力的体现。
     
从教5年,从事新闻采编工作15年,又在党政机关任职10年,楼民展的这三十年生活不可谓不丰富。其间他还曾下派武义,挂职副县长,后又赴省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工作五年,现今在省纪委任职。他从感恩、惜缘、自强三个方面讲述了自己对班级和学校的感情。“离别后,我们尽管天各一方,却守望相助,俗语道‘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我们之间至少也是五百年的缘分。”楼民展笑言。

喜欢历史、爱好广泛的陈林旭辗转于农村师范学校和报社,当过书法老师,做过摄影记者,如今已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供职于东阳日报社。回忆起在师大的生活,陈戏言自己是“在打杂中学东西”:“那时候,书法、美术、摄影、舞蹈样样都爱,三年的校运会上捧回了11个‘陶瓷碗’(当时的奖杯)”。陈坦言,自己的这种性格与当时班里“很拼命的班风”分不开。“我常常在东阳‘炫耀’自己的浙师经历。看够了世界,发觉对母校的感情愈深。”陈林旭如是说。

此外,周旭东研究生毕业后回母校任教,其课程《世界现代史》最近入选教育部“马工程‘精彩一课’”;何文平自主创业,创办一步电光源有限公司,现为兰溪市照明电器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钱建国如今是浙江润和房产集团公司的董事长;吴斌生作为律师“以历史的眼光看法律,力求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三十年过去,有人从政,有人从商,有人还坚守讲坛上,继承着恩师们的衣钵……45个学子像小燕子们飞往四面八方,每一个方向都有一段故事,每一段故事里,都不忘对老师们的深深感念。

 

离开研究室后,同学们跟随老师再一次漫步校园并合影留念。重逢的筵席上,他们愿再仔细聆听老师的训导教诲,45颗心重新凝聚。正如班长黄月林所言:“时光不老,我们不散。”

(陈鹤凌/文 林晗/图 来源:记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