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在追逐梦想,而有人在梦想的道路上早于我们走出了一步。他就是我们本期的主人公——黄思伟。他,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自己人生道路;他,热爱着生活敢于拼搏;他,满怀热情和爱心坚守自己的原则。今天就让我们听听他的考研故事,汲取他的考研经验。
个人简介
黄思伟,体育教育2017届毕业生,共产党员,保研于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
曾任:浙江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生会副主席、浙江师范大学党员之家主席。
曾获:2013-2016学年连续3年被评为校级“优秀学生干部”、2013-2016学年连续3年获得校党员之家“优秀学生党建工作者”称号。
他对自己考研之路是这样描述的:
回想刚进大学那会,我们应该都一样,更多的感觉是陌生与好奇。而对于大一懵懂的我,内心还暗藏了一份不甘——高中毕业那年暑假周边家长和同学纷纷讨论什么专业更好,什么学校出来好找工作之类的话题,而我,因不努力与多方面因素成了一个半路出家的体育生,当时内心对自己甚是不满,睡前总要为这样的情绪在床上多翻滚两圈。但进大学后不久,我得感谢一位老师面向全年段学生的讲话,他说:如果你都不能成为这里最好的那一个,那你就根本没有资格去抱怨任何事物。这句话如一盆冷水扑面般彻底将我冲醒,我也是从那时起开始明白:不定下目标并付出努力的话,等来的还会是“不甘”。
那么,大学这四年,我满意了吗?我不知道,但我努力过了!
半路出家的我,对于学习体育专业术科项目所需身体素质而言,没有和同学一样180能原地扣篮的天赋,更没有400米用50秒不到就跑完的特长项目,但是,我相信:命运是会有漏网之鱼的!我不相信我比别人学的认真我还会在术科类项目上比别人考得差,我不相信我比别人花的时间和精力都多还会比不过别人,我更不相信我熬夜攻克理论知识再去练还会比别人差。正因为我这些“不相信”,我的术科成绩也可以拿全班第一!
善于找自己的不足并加之转换是我的习惯。大家应该都能想象,180不到点的身高在高个如林的体院里打球是蛮吃亏的,尤其主修的篮球,那更吃亏了。我思来想去,不能让自己一直因为身高吃亏,哪怕球技可以不是最好,那我篮球规则比别人读得透也算强呀。抱着这样的动力,我就硬着头皮逼自己去给各个学院的篮球比赛当裁判去,一开始学篮球裁判还真不容易的,感觉比赛怎么吹两边都会抱怨,毕竟规则条例那么多,而且要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我去请教老师,老师给我总结就一句话:比赛吹太少。于是,后面的这几年,我是只要碰到学校里有需要篮球裁判的时候,我就抢着做,经过一番挥洒汗水的努力,终于,在去年暑假,我成为了国家一级篮球裁判员。
今天,我以一个保研生的名义站在这里,所以从谈经验的角度来说,我本应该是要为大家备足一堆干货的,然而我今天就只想讲讲决定我保研成功的这对翅膀。先说第一片羽翼,毋庸置疑是学习成绩基础,其实可以讲得直白一点,如果说前三年的成绩无法排在年级前列的话,是很难在申请保研的大名单中脱颖而出的,保研是深造读研的一条捷径,但是这背后是一学期接一学期的努力所堆积出来的漫漫长路,所以保研很难成为一种既定的目标,因为我感觉它是在自己最初所无法预想到的,需要一番持久的战斗才会慢慢浮现成为导向标。如果说努力的四年学习是在为保研筑建主梁框架的话,那么对我而言,为学生工作热情且专注的付出就是在为建筑做美化装修。所以我的这第二片羽翼就是我为之付出我的大学近一半时间和精力的学生工作,首先我认为学生工作的时间和学习的时间是能在自己的协调下不相冲突的,前面说到学生工作对我而言就如同将我所筑造的建筑美化装修,实际意义就是能让自己的办事能力逐步提升,学生工作的过程是一个了解自己的过程,我在这一过程中尝过酸甜苦辣,但更重要的是我在这一过程中收获同学和老师的信任,从客观因素来看待这种信任,它更像是一种鼓励,让你有更足的动力去塑造自己。
无论这对翅膀是否能让我振翅翱翔,至少我让自己经历过如同雏鹰般从悬崖跌落的磨练,我认得清自己的目标,同时也耐得住性子去默默努力,为想做好的事情持之以恒地去努力,不必担心命运是否会眷顾你,坚定而敏锐地知道自己的目标,并为之一步一脚印的努力付出,相信:命运会有漏网之鱼的!
充满着活力与热情的他,用自己的坚守与热情走出了自己的考研之路,希望你们能够走出自己的一条精彩考研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