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8年开始,我在本校不同时期的四个图书馆工作了30多年,其间在邵逸夫图书馆工作过10多年。回首往事,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目。

记得1990年10月17日,我穿着崭新的藏青色馆服,骑车提前来到了学校。这一天上午,邵逸夫图书馆落成典礼隆重举行。国家教委,省、市有关领导和邵逸夫先生的私人代表――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马临博士与本校主要领导及部分师生员工共1500多人参加庆典。那飘扬的彩旗、升空的气球、齐鸣的鼓乐,还有剪彩时一张张喜悦的笑脸,令我至今难忘。

 庆典结束后,馆领导召集全体工作人员在馆大门口合影,留下美好的记忆。

邵逸夫图书馆简称邵图。大楼由六层、四层、一层的建筑体有机组合为外形高低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体。基本书库为六层;办公、阅览、采编、信息技术等区域为四层;其余学术报告厅、接待室、休息室为一层。馆大门朝西,但书库、阅览室仍为坐北朝南。整座建筑庄重典雅,与新月湖畔的同辉阁、不舍亭、烛光曲交相映衬。

馆周围很宽阔,似锦的芳草间点缀着大小不一的花坛,栽有玉兰、雪松、水杉、翠柏等,并建有形态诗意的雕塑。这里绿树成荫,芳草如茵,花香四溢,是读书人喜爱的幽雅僻静之地。

多少次,我伫立在邵图前凝望并遐想,如果说师大是青春与知识的海洋,那么邵图就是停泊在海洋上的巨舰。这“巨舰”,会一次次在莘莘学子的梦中启航。

我校的第一代图书馆为两层楼的砖瓦房,建在现今的教师教育实训中心地块,建筑面积仅1300平方米;第二代图书馆耸立在原校大门入口处,建筑面积也只有5400平方米;邵图系第三代图书馆,其建筑面积达到10220平方米,实现了大跨越,竖起了新时期我校图书馆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在国家教育部主持的邵逸夫先生首批赠款项目评比中,邵图获二等奖。一些媒体作了报道后,全国各地前来参观取经的人络绎不绝,给予了高度赞誉。

当年去邵图上班,每次步入门厅,即可看见著名书法家姜东舒先生书写的石刻建馆铭文。铭文上记载,邵图由香港知名爱国人士邵逸夫先生捐赠1000万元港币、省人民政府拨250万元人民币作为配套经费,于1987年12月奠基,1989年10月竣工。环顾四周,图书馆平面布局图、入馆须知、公开监督栏、通讯设施等便一一进入视线。

往左,有一个宽敞的大厅,厅东端是图书出纳台,借还书的读者很多;西端靠墙放着 “中文书名目录柜”供读者检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检索工具很快被电脑取代。如今,穿越数十年非凡岁月的目录柜仍放在原处,只是上方多了一行字:“存此一角,漫踏历史的踪迹”。每当我看到它,眼前便浮现出当年利用书名卡片目录手工检索图书的情景。不思量,自难忘!

 一楼大厅南北有两个庭院,不仅充分利用了自然通风和光线,而且增添了建筑物的艺术效果。围绕着中间的庭院,每层楼区都形成一个回廊。庭院里有花坛、假山、清水池等,恬静而清新。这里的布局彰显美学原理和人文精神,且富含文化意蕴。

沿着宽绰的主楼梯拾级上二楼,即可见墙上醒目的“指引牌”指着开架书库、新书借阅室和综合阅览室的方向。通道旁的读者休息处摆设着一些沙发,墙壁上书写着“点点滴滴,处处人文关怀;来来往往,个个师表垂范”几行舒体大字。书库、新书借阅室里的所有文献实行开架借阅,体现“人在书中,书在人旁”的“知识超市”氛围。自更新了计算机管理系统后,读者可通过电脑检索自己需要的图书,然后根据索书号去书架取出。在出纳台,管理人员用条码阅读器将红外线朝书的条形码上一扫,借书就完成了,十分便捷。

三楼分布着电子阅览室、开架书库等。开馆后的几年里,本楼布局根据馆情作了适度调整,其他楼层亦然。电子阅览室里排列的全是电脑,室内所有座位几乎天天爆满。读者在这里能得到多种数字化文献服务,包括浏览互联网资讯、国际联机检索、数据库检索、多媒体光盘阅读、电子信息咨询、发电子邮件、下载资料等。

四楼以期刊为主。这里向来是期刊爱好者的聚集地,我经常看到读者或聚精会神地默读,或捧着刊物沉浸在故事的情节里,或摘抄着什么警句之类。阅览室南面镶嵌着一列长窗。临窗望去,颇显绿水生态的新月湖尽收眼底。天气晴好的晚上,月亮会渐渐升起,照着湖里的鳞鳞游鱼。与此同时,湖心的亭子上彩灯齐放,折射出天与水的交辉,湖面便呈现出五色斑斓的美景。那些阅读累了想休息的读者,倚窗观湖,顿觉赏心悦目。

邵图设1200个阅览座位。自正式开放以来,是浙江省高校人气最旺的图书馆之一。1992年10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的严济慈院士亲临这个知识宝库视察,盛赞邵图“布局美观、整洁有序、管理先进”。这是我国高层领导对邵图的肯定。

在我的记忆里,邵图一直倾力营造优雅的人文环境和浓郁的书香,并十分注重人文关怀。无论读者的性别、种族、宗教、民族、语种如何,在获取知识信息和提供服务等方面一律平等;馆门口建有停车棚,设有书包寄存处;馆内有多个开水供应点,并有复印室、视听室、小卖部等;各楼层都有指引牌和紧急疏散出口;各借阅室两旁的门窗采用银灰色铝合金框架和玉色透明玻璃,通风采光良好;室内装饰简洁明快,素淡雅致,墙面主要采用珠白色浮雕式喷涂,地面大多铺设美国进口的阿姆斯杜地胶板,以减少噪音;阅览室、开架书库、视听室和主要通道皆采用进口暗龙矿棉板吊顶,内嵌规则整齐的照明灯带;学术报告厅、休息厅、接待室的装饰采用大理石、地毯、墙纸等,视场所各异,以显示和谐静谧的气氛;书刊架大多为乳白色喷塑钢架,阅览桌则为淡黄色树脂漆长方桌,座椅多为深咖啡色靠背折椅,式样适宜,色彩协调,与室内装饰互相烘托,营造成宁静而舒适的学习环境。

最值得称道的是,邵图实行藏、阅、借一体化的开放式管理及一站式服务模式。除了图书借阅、参考咨询等常规服务外,还开展个性化服务和特色服务;代查、代检、馆际互借和原文传递服务;为用户申报课题、学院申报硕士点等提供高层次信息服务;配合学校的教学、科研开展定题服务、跟踪服务等,并为学生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此外,还推出了网上“读书俱乐部”,内设“数字图书馆利用、资源发布与检索天地、文献点播、读书交流、经典回眸、读协回廊、读书动态”等互动栏目,为读者获取网络资源,进行虚拟培训、在线讨论、在线调查等开辟了个性化的服务渠道。如今,邵图仍发挥着自身作用,与2006年建成的图文信息中心借阅证通用,借阅量依然不少。

 近日又去邵图,我的心头涌现出诸多感想。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的标志和象征,是大学精神的守望者,其维系着读者的需求及其形而上的愿望。从本质上看,它是文献信息传递并交流的中介,而优质服务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观,其显现并张扬着图书馆的宗旨和精神。邵图管理者将“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作为一种自觉的价值向度,一直注重文献资源建设,添置先进设备,营造文化氛围,优化学习环境,开展阅读推广,完善服务体系,从而使邵图历久弥新、魅力不减,成为读者心中的知识殿堂。

邵图,是我筑梦、逐梦的地方,是我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的地方,也是我的职称、职务得以提升的地方,怎能不让我频频回望!

(作者系我校图书馆研究馆员,MPA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