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8月,江希明同志出任浙江师范学院首任院长。

江希明,江苏省灌云县人,我国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生于1913年,193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40年获德国慕尼黑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浙江大学生物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浙大生物系教授、生物系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后,改任老浙师院生物系主任、副院长。1959年12月,调任我校前身杭州师范学院院长。1962年8月,随学校改名出任浙江师范学院首任院长,先后近四年时间,他任职期间,正是我校初创阶段,困难较多,加之学校胀缩,每次他都能根据省、市委部署及时作好调整,认真做好思想工作,保持学校在曲折中发展。

1962年8月,学校和浙江教育学院、浙江体育学院合并,改名浙江师范学院的时候,在中共浙江省委和院党委的领导下,迅速调整好内部的管理机制,使新的浙江师范学院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迎来了学校发展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江希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联系学校实际,努力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和《高教六十条》,强调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中心,积极纠正1958年教育大革命中出现的劳动过多等偏差,组织修订教学计划,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师范性的教育,倡导并推进科研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意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江希明教授坚信共产主义,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早在浙大求学时就曾参加地下党领导的革命学生运动,向反动当局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十年动乱期间遭受错误批判,他坚持原则,一身正气,不屈服于林彪“四人帮”的打击迫害,经受了严峻的考验,粉碎“四人帮”后,他精神振奋,更坚定了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念,更加坚持共产党的英明伟大,1984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江希明教授一生在大学任教,教书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他桃李满天下,很多成为我国生物事业的骨干和高等学校的教授、专家。

江希明教授在教学同时,长期致力于科学研究,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如《杭州西湖的湖沼研究》、《人工繁殖鱼苗研究报告》、《白鲢卵巢催情过程的变化》、《大肠癌的免疫诊断》、《免疫核糖核酸的生物研究进展》等。粉碎“四人帮”以后,江教授青春焕发,以古稀之年,坚持继续研究,主要论著如《人体淋巴细胞在低温保存过程中超微结构的变化》、《胸腺素在抗辐射效应中的淋巴细胞回升作用》、《小鼠自身玫瑰花环形成试验条件及带瘤小鼠自身花环形成率的动态变化》等都是江教授与人合作共同研究的成果。

《带癌肌体脾脏免疫核糖核酸的研究》获得浙江省科委、科协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并在北京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报告,并编入The Role of RNA in development and reproduction :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论文集中。

江希明教授调回杭州大学以后,依然关心浙师院学校建设与发展,直到80年代,以古稀之年不顾劳累几度来校讲学,看望师生,并对浙师院进一步发展和生物系的建立等方面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促进浙师院的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浙江师大的发展继续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