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信息 沈璐,浙师大外国语学院英本97级校友,英语副教授,现任广州市博萃德学校中方校长,曾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英语学院法律英语系专业教师、教育集团基础教育研究与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拥有超20年的教育从业经历。 这是一段从浙师园延伸至岭南大地的教育情缘。我们与浙江师范大学97级校友、现任广州市博萃德学校中方校长沈璐谈话时,她言语间满是对母校的眷恋与对教育的热忱。 浙师印记:在浙师校园中成长的力量 当我们谈论到浙师大记忆中的过往,沈璐校友的目光变得格外柔和。这位英本97级的毕业生,如今已是拥有二十余年教育积淀的资深专家,谈及培育她的母校,言语间流淌出深深的眷恋与不减的热情。“说到在浙师成长的岁月,那真是塑造我职业底色最重要的阶段,”她微笑着,将我们的思绪引向那个远在金华的校园。 连接教学区与生活区的叠翠园,是她每日必经的"社交场",在这里,卫生包干区的清扫、与同窗的谈笑风生,构成了青春最生动的底色;凌晨6:30的晨跑铃声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她自律的生活节奏与坚持不懈的运动习惯;而老电影院里那场临时救场的小品表演,更让她意外发现了自己的演讲与表演潜能。 "当时我们排新年晚会,有个节目出了问题,临时让我和一个外贸班男生演东北小品。我俩都不是东北人,只能对着录像一遍遍学,没想到仅仅几天的磨合与练习,第一次彩排就把全场观众笑得前仰后合。正式演出后,我多了一个名字‘宋丹丹’。"正是这场意外的表演,让她明白"只有尝试,才能看到自己更多的可能;看似不可能的事,只要投入就一定能成"。这种敢闯敢试的劲头,后来成了她跨界发展的底气。 校园里的老师们更是她成长路上的明灯。班主任郦青老师帮助她在"哑巴英语"的困境中找到了攻克听力的决心;还有《语音语调》的胡美馨老师优雅亲和,让她至今记得课堂上练连读、重音时的专注;《综合英语》的吴惠忠老师一句“你以后一定是个大人物”让她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师大的老师从不居高临下,而是和学生建立真诚的联结。这种'走心'的教育,让我后来做老师时始终记得:教育首先是关系学。"沈璐感慨道。 跨界之路:从法庭口译到国际教育的蜕变 2001年从浙师毕业后,沈璐没有选择留校,而是带着"去外面看看,再把新鲜经历带回母校"的想法,奔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攻读法律语言学硕士。在2003-2016年的13年间,她深耕法庭口译领域,"法律思维教会我凡事讲逻辑、重证据,现在审核合同、处理学校合规和复杂事务时,比较有信心自己能厘清因果关系。 转型基础教育国际赛道后,沈璐的认知不断迭代。从最初觉得"外国的月亮比较圆",到后来领悟"教育要扎根中国土壤,再开放吸收养分",她始终在实践中探索平衡。"国际教育不是照搬西方,而是像唐朝那样,自信地吸收外来精华,让本土文化更有生命力。"如今在博萃德学校,她推动课程融合时,既坚守国家课程的核心地位,又借鉴国际先进理念与实践,坚持以科学为导向,让学生在多元中找到根脉。 大湾区视野:松弛感里的教育新可能 谈及大湾区的教育优势,沈璐眼中闪烁着光芒。"广东的'松弛感'太珍贵了——家长不把成绩当唯一标准,给孩子留白的空间;香港澳门的中西合璧,又提供了现成的探索样本。"她观察到,这种包容开放的氛围,与浙师"砺学砺行,维实维新"的精神异曲同工。 在她看来,大湾区的独特之处在于"连接":连接内地与港澳的教育智慧,连接传统与创新的教育理念。"我们带老师去香港参加STEAM展览,他们的学生作品可能粗糙,但实验报告里的思辨过程特别扎实——这种对'思维优先'的重视,值得我们学习。"而广东家长"课题分离"的育儿观,即"我的事与孩子的事分开",更让她看到教育回归本质的可能:"不是填满时间,而是给与主动权,点燃内驱力。 致母校与后辈:在坚守中开放,在探索中扎根 回望浙师70年历程,沈璐感慨万千。"母校从金华的校园走向'双一流',靠的是踏实做教育的定力。"她认为,师大的优势在于"安静"——远离喧嚣的地理位置,以及如今的非洲学等特色学科,更体现了放眼世界的格局。 对有志于大湾区教育的学弟学妹,她寄语:"先修'三观',终生提升能力。价值观正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才站得住脚;然后大胆来闯,浙江的教育底子+大湾区的开放土壤,一定能长出新可能。" 谈及70周年校庆,沈璐的祝福朴实而恳切:"希望母校继续做'安静的教育守望者',培养出更多有灵魂、有根基、有视野的老师。而我们校友,会用行动反哺——或许是回校分享经验,或许是带学生实践,或是连接各种资源,让浙师精神在更多地方开花结果。" 从叠翠园的散步到大湾区的课堂,沈璐的教育之路,恰是浙师人"走出象牙塔,归来仍少年"的生动注脚。那份在母校种下的教育初心,生长出了更蓬勃的力量。 访谈尾声,我们与沈璐校友在留下了珍贵的合影。相机定格的瞬间,不仅是一次校友对话的收尾,更是浙师精神传承的新起点,前辈的教育热忱,正通过这样的交流,传递给新一代浙师人。 赴寻访实践,共襄七秩校庆 循校友足迹,聆听榜样心声 秉浙师精神,联络四海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