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信息
莱昂-玛丽·恩科洛·恩乔多(Léon-Marie Nkolo Ndjodo),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2017级比较教育学硕士毕业生,现任喀麦隆马鲁阿大学(University of Maroua)哲学教授。他与中国学术界交流活跃:今年2月,曾接受《中国社会科学报》访问,深入探讨金砖国家扩员及其全球治理影响;5月,其专访文章《以哲学视角解读非洲自助知识体系构建之路》获该报刊发,并作为嘉宾参与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访谈,就中非未来合作发展展开讨论。
恩科洛·恩乔多相关报道
今天,让我们一同回顾他在浙师的求学岁月,聆听他致力于推动中非教育领域交流与合作的初心与愿景。
浙师求学:梦想起点,学以致用
在浙江师范大学攻读比较教育学硕士学位,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里,我系统地学习了如何比较不同国家的教育体制。更重要的是,我对教育发展的本质有了更深的体悟——即坚守育人本位,兼顾教育公平与质量,支持个体的终身发展。这些理念不仅成为我学术研究的底色,也直接转化为职业实践的动力。回到喀麦隆后,无论是担任喀麦隆马鲁阿大学实习教学部主任,还是之后晋升为副教授,我都将所学融入管理与教学:优化实习管理流程,完善教师培训机制,细化绩效评估标准,有效提升了团队与个人的专业能力。这段宝贵经历同时促使我将研究重心转向中非教育比较领域,并取得阶段性成果。2025年,我与导师万秀兰教授合作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探讨在全球“一带一路”背景下教学技能的跨国转移:喀麦隆高校教师在华培训的经验与启示》。这段浙师求学旅程所积淀的理念与实践成果,不仅是对过往学习的总结,更是未来持续深化中非教育交流、推动知识共享与能力建设的新起点。
恩科洛·恩乔多(中)与导师万秀兰(右)、教师徐倩(左)合影
中国启示:破旧立新,互鉴求索
在浙江师范大学的求学经历彻底改变了我对中国的印象。“重新认识中国,为非洲探索新路”这正是我的感受。我在这里看到的是一个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中国,这与我在其他地方所了解到的刻板印象大相径庭。尤其令我赞赏的是,中国既善于吸纳国际先进经验,又能自信而从容地弘扬本土文化。与此同时,中国青年所展现的开放心态,更让我印象深刻。这段经历给了我重要启示:一个民族想要进步,必须先以谦逊之心学习他者之长,再立足自身实际创新发展。对于非洲探索现代化道路而言,这无疑是非常宝贵的参考。带着这样的思考回到喀麦隆,我积极推动中国研究:在马鲁阿大学开设首门中国哲学课程,指导学生系统研习中国思想。我个人也将儒学与毛泽东思想引入课程体系。同时,我希望在校内拓展马克思主义研究,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相关理论的系统研究,这对于非洲国家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恩科洛·恩乔多参与浙师大非洲法语国家研究中心成立仪式
感恩展望:链接中非,深化交流
我由衷感谢浙江师范大学,尤其感谢我的硕士导师万秀兰教授。她以严谨而细致的学术引领,帮助我跨越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学科边界,使我在求学过程中不断精进,取得优异成绩。面向未来,我有两点希望:第一,期盼重返浙江师范大学,继续深耕哲学、教育与中非比较领域的研究;第二,期望依托浙江师范大学建设中非联合研究中心,推动中非学者之间更深入、更持久的学术交流与协作。我深知中国高校的制度优势,也深知非洲高等教育的现实需求,愿以自身所学与所行,成为中非学术对话的坚实桥梁。
恩科洛·恩乔多参加硕士结业典礼
值此浙江师范大学即将迎来建校七十周年之际,我谨致以诚挚的祝贺,是浙师大为我开启了通往和平、和谐与相互尊重的大门。愿我们携手共进,为建设更加文明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我将永远铭记浙师大赋予我的精神底色,并将持续为中非教育领域的深度联结而不懈努力。任教高中语文,目前担任“十人课堂”语文老师,所谓“知人而善教”。提倡在教学的同时深入了解学生,意在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教会学生守正树德,昂扬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