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人生中的每一次离别,都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相逢,而每一次相逢和笑脸都将彼此铭刻!回想大学毕业后的两次同学会,第一次是毕业十周年,第二次则是入学三十周年,想想每一次相聚都来之不易。中间之所以间隔这么长时间,一是交通与社交网络发达,聚会和联系都很方便;二是同学们正从青年向壮年爬坡,为生活忙碌打拼着,凑不好大家都有空闲的时间。



再度相逢的确是一首歌,不能少了仪式感!

倍感荣幸的是,两次同学会都由我催谷张罗。毕业十周年这次,是我刚从北京工作返回师大,即将转到下一站时,中间有点空档期,由我这位曾经的班长来牵头义不容辞。而入学三十周年这次,我是刚从香港工作返回到深圳不久,离母校有一千多公里,照理轮不到我来张罗,但同学们认为我曾经张罗过一次,有组织经验,我又乐于领命了。回味这两次同学会,留下了相册、T恤、石刻这三件文创,值得一记。

  .  相册  

20088月,第一次张罗十周年同学会,我想除了吃饭喝酒唱歌外,要做点不一样的东西,留下点回忆。起初,我呼吁大家都来写篇文章,比方写写十年的人生际遇感悟之类,配上个人工作或家庭生活的靓照,图文并茂,或许能凑上十多万字,编本书纪念,该有多好。于是,我便在QQ群里发倡议,虽有人响应,但气氛不够热烈。后来采取折中办法,改为每人写一段感言,再配上个人或家人一两张照片。难能可贵的是,全班同学都交了这次作业。我请国乾、高铮两位同学帮助搞设计,制作成精美相册,聚会当天老师、同学人手一册。那时大家刚刚成家立业,男同学的妻子年轻貌美,女同学的丈夫英俊帅气,孩子多半正抱在怀里,画面温情动人。老师们看了很是感动,其他年级也夸赞我们班的相册很有纪念意义,是本次聚会的重要文化遗产。

 

 


班主任张先亮教授为这本画册写下了热情洋溢的寄语,让他感到自豪的是优良的班集体文化在传承,也感谢同学们总记得与他分享进步和喜悦,不经意间流露出为师的小确幸。同学们的感言虽说长短不一,却有滋有味,有古体诗、新体诗,也有散文诗、哲理诗,还有格言、金句。有的说是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有的回忆同窗四年流光溢彩的画面如繁花灿烂,每一瞬间都弥足珍贵。有的说同学之间的感情如纯净水,喝与不喝都在身边。有的说十年来的生活点滴满是幸福与感恩,似乎每个日子都十分美好,格个辰光我们感觉老幸福

 

 

我也写了一段《十年感言》:

流年似水,逝者如斯,十年一瞬。在光阴的故事里,人人都在思索,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价值到底有哪些,人怎样才能艺术化地生活。想着,想着,已渐行渐远,触摸的依然是影子,留下的有不少感慨。

十年,每个人纵向比都有许多变化,曾做成一两件砰然心动的事,想来都是辛苦所得,已是记忆中的珍宝。人人都一样,要吃上正经饭都得有真本事、真付出。今天,我们都进入了而立之年,想得到的是很多,得不到的也会很多,有些可凭刚毅所取,有些自然身不由己。舍得之间,有舍有得;出世入世之间,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十年,只是谋划事业人生的序篇,我们没有必要把过往都拿出来晒,今天毋须随波逐流,明天也不必有太多假设。坚持走自己的路!

 

 

这便是十周年同学会相册的由来,现在已经成为回忆的珍品,令时光倒流的宝盒。

 

 

  .  T   

岁月如梭,转眼来到了2024年,便是入学三十周年了。尽管电话、微信及铁公机交通工具更加便捷,拉群组饭局也十分方便,但大家越来越觉得有必要认真组织一次线下聚会。正如一百次电话不如一次见面长谈,一千条问候短信不如在一起唱首老歌、喝杯老酒。在同学们的推举下,我欣然继续张罗。

我先在微信群里搞了个接龙,邀请天湖同学负责会计出纳工作,并以同学会筹备组名义发出一封家书

各位亲爱的老同学:

我们多数已好久好久未见面了,您的一切都好吗!

寒往暑来倏忽间,夏木阴阴正可人。近年来,一直有同学倡议召开一次同学会。特别是前段时间大家在班级微信群上问卷接龙,获得了三十余名同学热烈响应。之后,原班委组织了线上会商,现决定举办入学三十周年同学会。

亲爱的老同学,您一定还记得,三十年前的初见,那么青涩,那么新奇,那么踌躇满志;您一定常回忆,我们在文科楼济济一堂,听老师海阔天空谈古论今,那么阔朗,那么奋进,那么不知疲倦;您一定常怀念,在尖峰山下,月亮湖畔郊游的日子,那么放松,那么不拘,那么相信未来!

三十年时空变幻,四季轮回,我们都在不同的城市乘车赶路,为各自的幸福生活打拼,蓦然间已实实在在进入了人生中年。是时候来一次邀约,重回母校回味一下往日的时光;是时候来一起相聚,畅谈人生的星辰大海;是时候来一场畅饮,分享三十年来的人生感悟。

亲爱的老同学,只有共同奔赴,才能精彩,才是真爱,才可持续!人文至尚的浙师校园,期盼与大家相聚。请大家立即行动起来吧!此致,祝好!

老班长尧祥同学说,这封家书情真意切,目的还是希望尽可能多的同学参加。再往后十多年,我们不少同学退休了。经这封家书浓烈催谷后,响应更热烈了。于是,同学们立即行动起来,微信转账嘀嘀迅速到账,一次盛会拉开序幕。

我想到第一次同学会的纪念画册,是一份珍贵的纪念品。那么,这次做点什么、留点什么呢?经大家在微信群里一番热议后,决定做件T恤文化衫。虽说人到中年,大家穿上统一的文化衫,还是青春模样,在校园里走走,也挺拉风。

我想这T恤文化衫得有点文化,要设计几个字。想到当年就读的中文系,现在改为人文学院,我提议用人文至尚四个字,旨在提示人工智能时代要传承人文之精神,人文之风尚,让人文与科技同行。大家一拍即合,决定在文化衫上印上人文至尚四个大字。为了彰显文化格调品位,得找位名家来题写。我在香港工作十多年,想到了著名社会学家、书法家、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金耀基教授。因为金教授祖籍浙江天台县,我们这一班同学当年毕业时在天台县集中实习,班主任张先亮教授也是天台人,对金教授推崇有加,可以说我们与金公的缘分由来已久。

 

 


缘分真心不容错过。我便以张老师的名义向金耀基教授发信求墨宝。我向金公介绍说,我们班主任张先亮教授也是天台人,非常崇敬家乡的世界级顶尖跨文化学者金公您!今年暑假,我和同学们将回母校,想求金公赐一幅墨宝致意。同学们认为人文至尚四字应景。年届九十的金公回复称赞人文至尚四个字好,意在人工智能时代,不忘人文关怀、厚植人文底蕴、壮大人文格局。三天后俊秀飘逸人文至尚四个大字照片就从手机中传来了。我回信说,为了将作品发扬光大,我们计划把这幅墨宝印在文化衫上,作为同学聚会纪念。金教授欣然同意。不久后我从香港取回金公的墨宝,并告诉金公,将会送给他一件制作好的T恤衫留念。

 



我找到了北京一家设计T恤衫的公司设计与制作,加上同学们的集体智慧,小白同学最积极参与,独家奉献多个设计样稿。不多时间,一款结合古今、融会中西的T恤文化衫诞生了。大家都觉得好看,燕红、秀丽等同学提议每人订做两件换着穿,面料选择了白色与橙色,白色纯净年轻,橙色点亮生活!殊不知,大家一起穿着还真亮眼。当我们走出校园来到婺江畔时,市民朋友好奇地问:你们是哪家公司在搞团建!

 


这件T恤文化衫,不经意间成了这次同学会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  石刻  

入学三十周年同学会,是大家久别重逢的团聚,快乐溢于言表。大家从世界格局、俄乌战争谈到了经济民生、鸡毛蒜皮。言归正传后,想到母校马上要七十周年了,正是筹划赠送纪念品的时候,也为941班集体在母校留个小小心意。同学们便在人文学院大楼内外实地考察,看看送点什么合适,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

大家最终商定为母校七十周年致送一份特别礼物,即采用金耀基教授为本次同学会题赠的人文至尚墨宝刻成景观石。这个主意好!很快,汉灵同学就找了设计师,寻了类似的景观石,图文并茂地把设计方案做出来。

 

 


为母校捐赠景观石刻项目是本次同学会的议题延伸,我便继续担当与大学校友办沟通联络角色,走好审批程序,更重要的是要跟进筹款。很快我们把方案通过校友办报到学校,在朱毅峰副校长的协调下,项目顺利确定了。经过测算费用,我采用一十百千万众筹,为母校七十周年捐赠人文至尚石刻活动搞问卷调查。问卷星发出后,令人兴奋的是,全班同学踊跃参与,这下就胸有成竹了。

为隆重其事,我请高铮同学为此事写个序言。高铮同学欣然接受,写了一篇才华横溢的《桃李报琼瑶赋》。我也写了十四行打油诗作为题记。实不相瞒,高铮同学撰写的赋,费时不少,功夫做足,用典贴切,古韵悠悠,可惜文字稍长了点。我仿照十四行诗格律,不足百字也把事件来龙去脉记下,相对短小。为公平起见,还是把两则题记放在微信群里供大家评选。最后各方评判权衡,采用了我这则简明版,便于刻在石柱背面。现分别存录如下:

 

题记

人文至尚系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金耀基先生题赐,浙江师大中文系本科九四(一)班同学献礼母校七十华诞。 

甲辰龙年仲夏

中文九四一家

奔赴浙师校园

追忆似水华年

感念师恩绵绵

同窗情谊深长

盛世风云际会

更觉人文珍贵

欣遇母校华诞

诚邀宗师金公

题赠人文至尚

全班齐心共襄

从此铭石佇立

以志恒久共勉

 

桃李报琼瑶赋

甲戌仲夏,九四卌学子,抱立雪程门之志,发愤齐图强。

卯作亥息,中文众先生,以育四德苗之愿,传道为至善。

夫子躬耕,承千仁之汉,遍结李桃,继百世开来。

谆谆扯耳,循循开惘,学高为师,赖汝身正为范。

绵绵护花,悠悠朱笔,恩师点化,惠我天高路宽。

 

星移卅载,历历成既往,时值甲辰校庆,游子回明堂。

众志成城,得瑶石一方,名宿金耀基公,题人文至尚。

永立朴园,厮守在南向,磐报琼瑶,东首恒先亮。

苍莽北山,积厚流广,瑰丽双溪,奋楫启航。

山美如许,水秀如斯,愿我师大,蒸蒸日上。

在师大校领导及相关部门,特别是校友办、后勤处、人文学院的鼎力支持下,这尊人文至尚景观石于2025417日正式揭幕。浙师大党委书记蒋云良,浙江树人学院校长、浙师大原党委书记李鲁,浙师大原党委副书记张先亮,金华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尧祥,浙师大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人文学院院长葛永海及我等出席主礼。




葛永海院长在致辞中赞扬我班校友的贡献。他表示,这块朴石不仅是学院朴园的新景观,更是人文精神的永恒象征。石的坚硬象征校友对母校不变的情谊,纹理记录着青春故事,人文至尚四字则凝练了学院69年来的精神内核。我在致辞时特别感谢莅临的领导、嘉宾,这尊自然质朴的石刻,体现全班同学对母校的感恩与眷恋,体现了一个曾获得优秀班级集体的凝聚力及人文情怀。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期盼它如一位人文老人守护在人文学院大楼旁,守护人文精神家园;期盼这尊状如仙人掌的石刻能张扬向上生长的强大意志与生命力;也期盼它能成为朋友们参观校园打卡拍照的景点之一,吸引校友们常回母校看看,时时关心母校的发展!

 

 

两次同学聚会,三件文创,令人难忘,体现了一个班级集体的凝聚力及人文情怀,也彰显师大校训砺学砺行、维实维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