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打锣卖糖,各爱各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擅长。若不以此为职业,便以此为爱好。爱好,是行动的力量,尤其是艺术的爱好,为生活的阴霾,撕开一道口子,让光照进来。为爱好行动起来,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我喜欢戏剧,尤爱京剧。对于我爱戏这事,我家老郭曾对我进行灵魂拷问,“为什么你一个南方人会喜欢京剧?”我说:“因为京剧过瘾呀”。也许和我的性格有关,小时候在城南鼓楼和男孩疯玩的我很早便知自己不可能长成一名温婉贤淑的水乡女子。虽然南方的精致闲恬很迷人,但我更向往落日黄沙月满天涯的坦荡。

初识京剧,在我的母校浙江师范大学。地处金华,古称婺州,以双龙洞、火腿、黄大仙和婺剧闻名。90年代末的大学生还没有网络数码生活,文学、戏剧和电影是文艺青年的标配。且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没有人不知道电影《霸王别姬》。我的课余时间基本上在校园戏剧社、戏曲协会和师大电影院度过。师大戏曲协会发起人和指导老师是人文学院的古典文学教授——周舸珉。恩师痴迷京剧多年,自学京胡,退休以后仍坚持开设选修课普及京剧文化。每逢周末,他便和几位喜爱京剧的教师一起带我们学唱。他记谱油印的课本,我仍珍藏。

当时我年少散漫,学唱十分草率,大概只会三四段。毕业很久,我都没有开口唱过戏,但经常走进剧场看戏,保持热爱的温度。上海的传统戏比较多,天蟾、大剧院常有好的演出,只要时间允许,我都不想错过。后来,爱戏的缘分让我有机会参与学校创作的频道电影《盖世武生》,结识了京剧演员前辈。拍戏间隙最喜欢听他们讲梨园往事。听多了,看多了,走出去,找到同类,心就开了。终于,在朋友的引荐下,我成了“咏秋社”的一员。当叶坚老师潇洒的胡琴声响起,以前压着想唱的念头又都回来了。这一回,我想认真地玩。

说到认真,我特别佩服咏秋“演老戏,老演戏”的认真劲儿。

演老戏,是咏秋社公益十年的“守正”精神传统。经典是最好的传习范本,是经过几代艺术家锤炼敲打的文化精品,最富有艺术魅力和舞台生命力。为此,咏秋从不拘泥于自娱自乐,它首先是浙江省文化馆下属的非遗传承工作室。坚持通过演出经典剧目如《四郎探母》、《红鬃烈马》、《玉堂春》、《锁麟囊》等,向社会普及京剧文化。台上的活从不将就。乐队琴师叶坚、马锡芝、金连生等老师都曾是省京专业演奏家。社长兼鼓师小海,师出名门,擅演擅打擅导,是戏曲动漫影视三位一体的跨界才俊。还有心灵手巧的行头老师沈杰,以及因戏结缘的一批专业外援。票房从一出戏的选定到教戏、说身段,到排练、登台,整个流程、技术和审美都按专业的标准要求,连龙套都不凑合。

老演戏,是咏秋社特别重视舞台的实践传统。没上过台,不明白身体知觉的重要。比如,我以前唱戏习惯照本宣科按照曲谱来,听几遍录音,手里有谱,以为就会唱了。上台以后才明白,谱是死的,戏是活的。演员和乐队像是一对夫妻,正所谓夫唱妇随,唯有表演和伴奏两者和谐才是享受。由于缺少舞台表演和与乐队合作的体验,我自己觉得唱戏始终与戏中人物隔着一堵石墙。唱得出旋律却唱不出人物,唱得出词儿却唱不出戏。唱者无心,听者无味……某天,海哥说,你得上台,否则就是傻唱。可是,上台,谈何容易?一来公益演出经费困难,二来业余者上台,缺功是绕不过去的屏障。纵便有天赋,若没有“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这些程式化的基本功,在台上歌舞不美,就是棒槌、僵尸。要不怎么说戏曲是表演的艺术呢?为了让社员获得更多的舞台经验,社长和叶老师常动用私人力量多方奔走化缘寻找演出机会,邀请专业老师来教大家怎么走身段、如何化妆、组织排练。社团人手少,为了让演员安心学戏,往往,从台前指挥到琐碎的幕后,常是社长一人包干……

在咏秋老师们的鼓励和指导下,2016年,省文化馆迎新晚会上我登台演出《大登殿》扮演代战公主,终于在红氍毹上晃晃悠悠地踩下第一步。

2019年,省文化馆支持咏秋举行十周年庆典活动,我陪著名画家、袁派名票崔廷玉先生和海哥演出《霸王别姬》。演出前,我有幸得到京剧表演艺术家叶盛华老师的指点。当时正赶上我在中国戏曲学院访学,研究所导师傅谨教授特别支持我上台实践,我得以有机会向梅派传人张晶教授、戏曲导演吕锁森教授、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顾谦等专家请教。这次演出让我如获至宝,教戏的老师多,唱段多,表演连贯,我的舞台经验又大不相同。

喜爱京剧的人说它是民族瑰宝,不了解京剧的人只从电影或晚会看个热闹。可我相信,京剧艺术的魂在观众身上。如今,咏秋社向大学生开放,是大学生体验京剧的社会实践基地。我效法恩师在学校开设京剧鉴赏选修课,平日带学生来学唱;

每逢大戏演出,学生会积极帮忙跑龙套,帮化妆,做录影。他们的兴趣和热情说明了一切。当年轻观众自愿走进剧场的那刻起戏曲便获得了新的生命。

老郭后来告诉我,他小时候似乎见过我爷爷自拉自唱……我对此深信不疑。何况老郭当年在兵团还给样板戏《红灯记》和《智取》拉过小提琴。京剧,在他们的时代,就是最流行的音乐。在我们的时代,京剧已不流行。可是,只要有人看戏,它就会流传。“一句京腔,两口皮黄”,相比充满塑料感的现代人生活,它似一盏灯,烛照我辈,让我们随时仰望那个大师辈出的黄金时代。

作者简介:

    郭希

浙江省文化馆京剧咏秋社副社长,浙江杭州人,浙江传媒学院老师,京昆艺术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