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据为墨,化杠铃为笔

郑晓萱深耕实验室与训练场步履不停

科研论文前沿突破,铁片碰撞奏响亚洲强音

她在热爱的双赛道全速疾驰 

用五年的时间宣告

从失控的体重到掌控人生的重量

每一克汗水都浇筑成破茧的勋章

 

校友名片

郑晓萱赛后留念


郑晓萱,浙江师范大学化学系2020届校友,在校期间曾获浙江省大学生化学竞赛一等奖2次,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校“互联网+”金奖,曾参与国家课题1项,主持校课题2项,以共同一作、二作身份发表SCII区论文各一篇,以第一作者获取软件著作权、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现如今,她有了新的身份,更在力量举领域有了新的方向。

2024 年 12 月 6 日,在乌兹别克斯坦国际力量举联合会力量举亚洲锦标赛现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2 级物理化学专业博士生郑晓萱, 60 公斤体重深蹲举起 175 公斤杠铃,其总成绩 430Kg 获得亚锦赛级别季军,深蹲、总成绩破我国纪录,卧推达我国纪录标准线,同时成功拿到 2025 年世界运动会的入场券。

 

深陷低谷,因热爱结缘

和力量举结缘的故事要从2020年夏天说起。郑晓宣已从浙江师范大学毕业,并保研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博连读,但突然“闲下来”的郑晓萱失去了生活的焦点,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渐渐混乱,随之而来的是体重的飙升。她尝试通过极端节食来减肥,结果却是体重快速反弹,这使她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和焦虑。

同年九月开学,为督促自己多锻炼,她加入了中国科大的龙舟队。然而,三个月后的一次意外受伤使她不得不暂停所有训练。行动受损,情绪性进食,于是体重再一次暴涨,带来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塌方。“那是我第一次质疑自己的智商——能解偏微分方程,却算不清运动和饮食的平衡公式。”郑晓萱决定“自救”,她开始走进学校健身中心,调整饮食和作息,学习正确的锻炼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她不仅爱上了健身还重获了自信和力量,也遇到了同样热爱健身的易若龙。两人从朋友逐渐发展为情侣。这一次的相遇改变了郑晓萱的人生轨迹。

 

郑晓萱(右)与男友易若龙

 

担任过力量举教练的易若龙在与郑晓萱的训练中发现,郑晓萱完全有成为运动员的“天赋”。身体的协调力、极强的爆发力和一点就通的领悟力让郑晓萱具备专业运动员的潜力。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开始深入研究力量举的比赛规则和评分标准,并根据郑晓萱的身体制定出一套合理高效的训练方案。从零开始,易若龙一直给予郑晓萱鼓励,郑晓萱也在一次次的坚持中坚定了目标。

 

从未放弃,从初试锋芒到亚洲舞台

2023年8月,郑晓萱开启了专业训练,在男友兼教练易若龙的指导下,系统学习力量举的三大项目(深蹲、卧推、硬拉),制定了“破全国纪录”为目标的训练计划。将科研实验的“控制变量”思维用于训练,记录数据,调整周期,甚至自嘲在训练中“把自己当成受试者”。

2024年5月,郑晓萱迎来了她的首战——中国厦门国际力量举海峡两岸邀请赛。初次参加高手如云的高水平赛事,郑晓萱顶住了压力。在深蹲项目中先后以165.5公斤和170.5公斤两次刷新全国纪录,并在卧推、硬拉项目中表现亮眼。此次"小体重大力量"的破纪录首战,不仅奠定了她的技术风格,更助其入选国家队候选名单。

这一战给了两人很大的信心。他们马不停蹄备战2024年12月份的亚锦赛。只有先拿下这两场比赛,我才有资格参加世界运动会。”对于实现目标的路线,郑晓萱清晰而坚定。

 


2024年12月6日乌兹别克斯坦国际力量举联合会力量举亚洲锦标赛现场,郑晓萱作为第二次参赛的新秀,凭借出色的实力和坚韧的意志,展现出非凡风采。深蹲项目中,郑晓萱实力尽显,完成高难度试举,打破全国纪录,获深蹲单项银牌;卧推项目,展现强大上肢力量与稳定心理素质,以 95 公斤获卧推单项铜牌,达全国纪录标准线;硬拉环节,成功挑战160 公斤,总成绩锁定 430 公斤,获该级别季军。

中国新星郑晓萱以惊艳表现震撼全场。当科研思维注入竞技场,她开创的是运动员多维发展的新范式。正如解说员赞叹:"郑晓萱重新定义了力量之美——既有实验室淬炼的精密,更有竞技场锻造的锋芒!"

 

双轨人生,“科研才是我的主战场”

要训练要比赛,是否会影响科研?郑晓萱回答,“一定不会,因为做科研是我的主业。”

高中时,郑晓萱就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凭借一腔的热爱和出色的能力,在化学领域大赛多次获奖,为大学选择化学专业奠定了基础。2020 年,郑晓萱以专业第一保研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超快与非线性光谱实验室,开启科研新篇章,专注纳腔增强和频光谱技术研究及其在凝聚相界面分子结构与动力学中的应用。

她所在的超快与非线性光谱实验室使用大型仪器需提前预约,这让她能合理规划实验时间。她凭借提前规划、高效执行和爱钻研的精神,在学习和科研上成绩优异,博士生期间期末考试综合平均成绩 90 分以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hemical Science》发表两篇论文,以共同一作身份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发表论文,并获国内学术会议优秀论文表达奖、优秀墙报奖。

从试验台到顶刊封面,郑晓萱的成功绝不是偶然。对科研的坚守与热爱,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卓越的科研能力,永不言弃与不断探索的精神指引着郑晓萱在科研领域不断突破。当旭日划过黑夜,分子光谱研究者的剪影与力量举运动员的轮廓慢慢重合,郑晓萱用行动诠释了人生的多样可能。

 

以信念为支点,以汗水为杠杆

从实验室的微小粒子到赛场上的千钧一发

郑晓萱用坚守回答了科研与体育的最优解

在极限处定义无限

用不被定义的人生宣告了

真正的强大在于心火不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