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名片

 

陈素平,浙江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原浙江幼儿师范学校)87届校友,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原副院长、首席研究员,温州市教育学会副会长,正高级教师,教育硕士,华东师大访问学者、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温州市第六轮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温州大学兼职教授、校外硕士生导师。

她深耕区域教科研工作27年,近十年连续担任四届温州市陈素平教科研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带出一批名师,孵化出一批“国字号”优秀成果。其中,她的12篇论文在《人民教育》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主持或执笔课题获全国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5项。

她不仅是区域教育科研领域的推动者,更是助力温州入选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的实践者。她对乡村教育的贡献和所秉持的科研理念,为温州教育的公平和高质量发展增添光热。

 

 

 

杏雨沐身,浴爱成长


  

873班毕业照,陈素平为第四排右3

 

2024年我国迎来了第40个教师节,温州市教育局推出“瓯越师表·40年40人”系列报道,陈素平校友的《三次“跨界”,与光同行》作为区域成果示范板块代表列为其中。

“虽说是跨界,但我从来没有离开过教育。而学前教育给我积淀的经验,是一种向下扎根的力量——热爱。我们教育人,当目的是一切为了孩子时,就很愿意去为教师的职业付出爱。”陈素平校友如是说道。

回望来时路。40年来,她始终坚守着“一切为了孩子”的理念,从学前教育“跨”到小学科学教育教研、中小学教育科研,硕果累累,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具象化,以爱扎根,追光前行。

“1984年,我考上了初中专。我从来没有后悔过读幼师!”那年,浙幼师在温州只有一个名额,陈素平老师如愿成为那一届的唯一。回想当年报考幼师时,陈老师心潮澎湃。

“成长的路上,他们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专业功底影响我们。他们不仅是我们学术和学业的导师,还是我们的人生导师、职业导师和生活导师。”谈及母校恩师,陈老师充满敬仰。班主任李齐扬老师会邀请学生到家里,给予邻家姐姐似的安全感;历史老师、教育学、卫生学老师给学生写寄语,鼓励学生自强自尊自爱;钢琴、声乐、语文等老师扎实的学术功底亦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为其后来从事教育工作提供底气……“春风化雨育桃李,润物无声洒春晖”,老师们的教诲如灯塔照亮她前进的方向,为她积极投身教改前沿注入不竭动力。

浙幼师学生多为女生,“大家彼此都格外包容,就像姐妹一样。”陈老师说。当年交通不便,她有一年独自留校过年,杭州的同学便邀请她到自己家过年,同学的父母也把她当成女儿关爱,孤身在外的忧伤一扫而空。“柠月如风,知希之贵”,这些温暖的记忆如夜空中璀璨的星辰,在岁月流转中愈发闪耀,永远陪伴着她在教育事业中以爱扎根。

 

1984年进校时,小组合影,陈素平为右一

 

浙幼师的三年学习生活,令陈素平老师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拥有了充满爱和勇气的强大内核,更加坚定了扎根教育的初心,用爱去书写育人担当。

 

携爱而行,无远弗届

 

 

陈素平与她的首届学生(1990年6月)

 

谈到幼儿园工作经历时,陈素平老师特地强调浙幼师给予了她强烈的职业尊严。“当时,幼儿园园长、副园长都是浙幼师毕业的学姐,谈及出色的工作,我们都带着满满的自豪感——到底是浙幼师教出来的。”她带着微笑,激动地说道。

她做学前教育工作9年,担任一线班主任,当过业务园长,也做过区域学前教研员。她特别动情地谈及她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遇到一个孩子把大便拉床上了。她说:“我也是第一次经历这个事儿,但作为女性,作为老师,你不会觉得它脏。”她细心地用温水帮孩子冲洗干净,还温柔地抱了抱他,十八岁的年纪便扮演起“母亲”的角色。她大胆进行教改,在大班试行的综合主题教育取得良好效果,她负责的文艺节目在县里捧回一个又一个“一等奖”。

这些故事被记者朱梅品写进《吐香在花季——幼儿教师陈素平记》,发表于1991年9月10日《温州日报》。陈素平老师说,那一年她捧回了“师德杯”,与记者告别时,再三强调“不配”。如今40年过去了,依然不配,唯有感恩。

 

 

《温州日报》1990年9月10日第三版

 

如今,陈素平老师回忆起来,仍感慨万分:“幼师教学楼大厅高高挂着‘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食堂上方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至今常常浮现在眼前,幼师毕业生多才多艺,但真正获得的是一种向下扎根的力量,让我理解忠诚、理解爱,懂得唯有热爱,方可抵岁月漫长。”

带着这份忠诚与热爱,陈素平老师无论是在幼教,还是后来跨界到小学科学、教研科研,她始终不忘初心,承担负责人或“执笔”任务,将实践与科研融合,带领团队扎根课堂做研究,孵化出了一批走向全国的“名师名课”,培育一批优秀教科研成果,自己也被聘为全国小学科学教材培训专家、浙江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小学科学专家组成员等。

 

 

陈素平在主持名师工作室活动(2023.3)

 

提灯引路,育梦乡间

 

“唯有乡村教育好了,我们国家的教育质量才叫真正的好。”出身农村的陈素平老师深谙其理,并怀反哺之心,亲赴乡村学校调研。基于调研,她提出“小而优”学校建设行动,打造“环境小而美、课程小而特、教师小而专、管理小而精”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新貌,全面提升乡村教育质量。

时光荏苒,2023年,“小而优”理念再升级,空间场景化、课程在地化、学习素养化、教师专业化、管理共享化等“五化”构想,写进了《温州市未来乡村学校建设实施意见》,描绘温州乡村教育从“小而优”到“大未来”的新蓝图。陈素平校友主持的“项目化学习的乡村实践”,致力于乡村学校学习方式变革,利用在地化资源,提升乡村儿童自主学习力、社会情感力和亲近自然力,让乡村儿童发现自己的力量。坚持7年的研究成果多次在浙江省以及全国公益博览会上展示,近日获温州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陈老师为乡村孩子铺就了一条通往知识殿堂的康庄大道,为乡村振兴书写出一篇教育华章,而这正是她忠于教育事业、忠于浙幼师校训的最好诠释。 

“爱,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力量;爱,是教育事业的底色。”在教育这条漫长道路上,陈素平老师强调要心怀赤忱热爱、学会坚持:坚持做好每一件小事,培养自己坚毅的品质;坚持往前走,追逐光,成为光,散发光;坚持扎根一项事业,将自己的全身心都投入进去,如此方能有所成就。

“无论你从事什么专业,无论你走到哪里,一定要不断学习,要学会终身学习。”陈老师最后这样总结自己的“跨界传奇”,她三次跨界的教育人生,也必将激励更多浙师学子走出舒适圈,勇于突破自我,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