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父母到学长学姐

跨越三十年的缘分

他们以新的身份相遇

平行时空中

他们在浙师

度过最美好的华年

 

 

 

从九十年代的六七百亩到现今的三千亩

扩大的不仅是浙师

更是一代又一代浙师人的情缘

 

回到梦萦的土地

今年是吴晨和郜晏君从浙师毕业的第三十个年头,上半年他们回浙师开同学会,现在他们又陪刚考入浙师儿童文学研究生的女儿来学校报到。

走过这些曾经朝夕相处的房屋与街道,崭新的面貌混杂着熟悉的气息,过去青春美好的时光在脑海中如潮水般纷至沓来。青葱岁月的所有记忆他们都如数家珍,一个个场景以碎片的形式在脑海中刺激着每一根神经,不断回放重播。

从老校门走入,郜晏君眼前立刻浮现出初初入学时同学们灿烂的笑脸,迎面而来的是满溢的友善与纯粹。


 

 

一拐弯到了邵逸夫图书馆,当初揭牌的场面霎时涌入脑海。郜晏君仿佛看见曾经那个在开门前半小时便蹲守在图书馆门口,只为在少量自习空间争一席之地的自己。犹记当时图书馆自习座位一座难求,全凭身手敏捷。她往里张望,只见自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奔向自习座位,抢到了便不敢再轻易离开,对来之不易的位子格外珍惜。

在崭新的食堂坐下,夫妻俩吃上了“怀旧餐”,汁多量足的大排、红烧豆腐……数年来不变的味道通过味蕾的神经勾连起情感的滋味……


 

 

步行至体育场,赛道上似乎浮现出每天清晨早起跑步的那个不服输的自己。当时的她体育成绩不好,为了提高成绩她每天坚持锻炼。很幸运,她的努力被体育老师看见并收获了肯定,她也成功通过了考试。

攀行至情人坡,郜晏君回忆起桃源女生宿舍“熊猫馆”的戏称,不由露出笑意。大二时学校在情人坡建了新的女生宿舍,优质的宿舍条件令男生羡慕不已,戏谑地称之为“熊猫馆”。确实,女生们如国宝般的待遇让他们又羡又妒。


 

 

 

迈入老文科楼,讲台上仿佛坐着他们的中国古代史单锦珩老师,那是一位清瘦儒雅的老先生,他纵古论今,侃侃而谈,在黑板上提笔写下铿锵有力的粉笔字。走到讲桌旁,他们仿佛看到世界史老师沈志恩教授在给大家耐心地辅导。回忆起沈教授,郜晏君满心景仰:“他是典型的江南人模样,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的学习和研究。”

在这片他们魂牵梦萦的土地上,吴晨实现了从内向到外向的转变,他爱上了打排球,也开始敢于开口唱歌,变得更加阳光开朗。他接触到来自各地的同学,极大提高了与人交往的能力。他收获了这辈子最要好的朋友,当然,还有爱情。郜晏君实现了在学习方法上的转变,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索。浙师赋予他们终身学习的基础、观念与能力,使他们在职业生涯中不断与时俱进。


 

飞向自己的蓝天

“你的本科是理工类院校,怎么会想到考儿童文学?”研究生复试现场,面试官钱淑英老师静静地端坐着,她温柔的面庞映照在明灿灿的阳光里。听到这个不寻常的问题,吴加樾一下子就蒙了,她答道,因为喜欢。

即便吴加樾研究生笔试是第一名,但因为本科没有设置儿童文学相关课程,面对儿童文学专家们,她不免感到紧张。刚开学的这段日子里,她仍反复地回想复试哪里做得不够好,对于这个棘手的问题会不会有更好的答案。直到昨天,她突然意识到,这就是最好的答案了。


 

 

很多人说不要把热爱当专业,这样会消磨对它的热爱。高考填志愿时,吴加樾抱着这样的想法,报了行政管理专业,“学过其他专业后,我才意识到我就是非学中文不可,非学自己喜欢的专业不可。”后来,她转到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两相对比后,她更加坚定了热爱方向,果断选择了儿童文学专业作为考研的目标:“小时候读的作品奠定了我的阅读偏好、写作方式以及人生的主基调,时至今日,它们都在影响我与世界相处的方式。我想,应该返回去,回到最初的地方。”

吴加樾最喜欢的作家是黄蓓佳。黄蓓佳的作品贯穿于她的成长史中,直到现在,她仍会不断重温。从《我要做好孩子》,到《亲亲我的妈妈》,黄蓓佳的每一本书都深刻地影响了她的成长,影响着她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方式,如今,她以中文系学生的视角重新阅读,又产生全新的感受。


 

 

初到浙师,走在国际交流中心旁的道路上,毛栗子纷纷杂杂落了一地,走上去嘎吱嘎吱响,伴随着这样轻快的节奏,她的心情也雀跃起来。红楼庄严的影子最初令她有些胆怯,然而,挂在厅堂的一幅幅儿童画让她感到无与伦比的亲切。

近期,吴加樾有幸参加了学科建制与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庆贺蒋风教授百岁寿辰暨高端学术论坛。看到那么多学术大佬出现在自己面前,她笑着说,“有一种追星成功的感觉。”当她听到蒋风教授的那句 “但是我还是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平凡的儿童文学教师”时,她心头一颤,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强烈联结感。


 

 

“现在才是我真正强大起来的时刻。”这是吴加樾的个性签名,是她的本科毕业致谢,更是她自我身份的确立的宣言。童年至今仍在她身上延续,记忆中残存的、绵延至今的感觉还停留在她的脑海。从小内向敏感的她在与自己的对话中建立自己的纯真世界,以青年女性的力量野蛮成长,飞向儿童文学的蓝天。


 

奔向彼此的心间

“吴”加“樾”,吴晨的祖籍是江苏,郜晏君是浙江人,历史上,江苏一代称吴,浙江一带称越,学历史的“吴地人”和“越地人”在浙师相知相识,两人的相加结合,有了“吴加樾”。“樾”是树荫,寓意茁壮成长的美好期望。而今,吴加樾没有辜负父母寄寓于名字中的美好希冀,走上了儿童文学研究的道路,并将在浙师的土壤中继续茁壮成长。

吴晨和郜晏君始终相信对待孩子要“微信”,要“微笑而信任”地对孩子。他们希望给予孩子爱的教育,希望她幸福快乐,按照自己兴趣自由地去飞翔,自由地去成长。他们主动放下父母的身段,做她的朋友,聆听她的想法与困惑,共同探讨与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吴加樾坦言:“他们给了我很大的空间,可以自由选择人生道路。他们影响着我成为一个平和而正直的人。”


 

 

吴晨的微信头像是使用毛笔字书写的白纸黑字——“心无落尘”。这不仅是吴晨的名字谐音,更是他的追求与持守,在纷繁的世界中保持内心一份纯净与安宁,这也深深影响了吴加樾。未来,她将在无比热爱的儿童文学领域进一步追寻,“这个目标就像灯塔一样,但我是一个p人,还没有明确去往那里的具体路径。”她的眼中宛若有星辰大海般闪着光,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吴晨和郜晏君常常给女儿讲起在浙师的故事,对于他们来说,浙师在家庭中占据特殊而重要的位置,有着千丝万缕的不解之缘。吴加樾对儿童文学的兴趣使然,以儿童文学为金字招牌的浙师成了她的不二之选,从小的耳濡目染也使浙师在她心中有着美好的印象。他们一步步走过三十年的光阴,再次奔向这块梦想起航的灵魂栖息地。这一次,二人变成了三人,他们肩并肩,一步步迈进彼此的心间。就让我们翘首,这份三十年的情缘在浙师续写出绚丽的篇章!



漫步过时间的长廊

回忆汹涌泛起波浪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

他们拥有同样的默契

在浙师谱写生命的乐章

岁月如歌情未老

童心绘梦绽芳菲

这首写给浙师的情诗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