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忍辱负重的老教学大楼

精业楼(16)前面,有一幢很不起眼的、主体为三层的楼房(5),人们习惯地称她为老教学大楼,因为她是我校1965年从杭州搬迁到金华时最早的一幢教学大楼。既然是教学大楼,当然是学生上课的地方,那么这幢楼能同时容纳多少学生上课呢?满打满算大概也就千人左右吧!这跟她身后能同时容纳五千人的教学大楼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这还不算楼内的教学设施。可要说对教学发展的贡献和对校史的承载,那是任何一幢教学楼都无法跟她相比的。

我曾见到过几张校园建设规划征求意见图,它们都把这幢楼列为拆除的对象。这不禁使我想到“卸磨杀驴”这句成语,心头掠过一丝悲哀,但愿这只是一张征求意见的图纸。



这幢楼建于大跃进年代,在当时一片多、快、好、省声中,有些本该用钢筋的地方,被用竹筋代替了。半个世纪的沧桑和忍辱负重,使她成为一幢准危房了。难怪规划学校建设的同志们要把她列为拆迁对象了。但我总觉得他们过于理性,缺乏一点人文精神和校史意识。且不说只要加加固,不让她承担太吃重的,她还是可以继续为学校教学服务的。(据了解这幢楼建造过程的老杨同志说,一些承重的地方倒是用的钢筋)就是仅仅为了保存一点学校发展的历史遗迹和某些人文因素,也是应该把她保留下来的。



那是1958年,学校还在杭州的时候,省里就有把我们学校搬到金华的意图。兵马未动,营盘先造,于是以这幢教学楼为主干的新校舍就在如今这块黄土丘陵地上动工兴建了,于是也就有了1958-1959两年间,在杭师生分期分批轮流到这里参加建校劳动的壮举。我就曾带领1959年入学的中文系一个班级,到这里参加过建校劳动。其时这幢楼刚刚结顶,我们的劳动任务是挖掉挡在她大门前的一个小山包。由于一些原因,学校没有搬下来,但却埋下了一颗随时都可能发芽的种子。



19655月,这颗种子终于发芽了,省里决定我校利用暑期搬到金华,这幢楼成为学校能够迅速搬迁的物质依据之一。也是由于她的存在,这年秋季开学,搬到金华来的中文、数学、物理三个系近千名学生,居然马上能够投入学习,连一天课程都不曾耽搁。



1970-1974四年间,学校遭遇一分为三的厄运,身处三地的数百名教职工,之所以始终抱有对学校重建的希望,这幢大楼无疑是他们的一颗定心丸,因为种子还在,只要一有春天的气息,她还是会发芽的。

学校是在动乱年代结束前夕的1974年年底重建的,不久,高考恢复了,又是她敞开胸怀,接纳了我校的第一批学子……

这幢楼跟学校的艰苦创业历程是如此的息息相关和荣辱与共,一旦把她拆了,学校的艰苦创业史将无实物可以印证。她还跟大批的老校友有着千丝万缕的感情联系,她是他们回归母校追忆寻梦的主要场所,谁不想在她的怀抱里重温一下当年的艰辛与快乐,坐一坐曾经属于自己的那一方学习空间。

如果把她拆了,那么如今这座美丽而又现代化的校园,将会成为他们没有了外婆的澎湖湾,这个损失可就无法弥补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