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陈恒,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1994级校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助理、博士、研究员。
“在这个万家灯火的夜晚,南海的风携带着南方的木香草香沁人心脾,我仔细回想起和杜卫老师一起的日子,一个个春夏秋冬如万花筒般一幕一幕闪过。我从中品鉴杜老师治校、治学与为人处世的精神境界,十分壮阔美好!”
三十年:两度师生与下属
我于一九九四年九月入读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这一年,刚满三十七岁的杜老师从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完成高访回国,执教我这一年级的《文学理论》教程。记忆中,杜老师授课激情满满,时而穿插英国访学的鲜活见闻,让同学们既兴奋又向往。杜老师给这一届本科生专门编写了“导读书目”,让本科生拥有研究生才有的开阔视野,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得到了激发鼓励。
一九九五年九月开学时,我在学校的广播中听到了杜老师经全省的公选直接由中文系副主任提拔担任浙师大副校长,一时间传为佳话,有些同学因曾经听过杜老师的课而颇感幸运。
一九九八年夏天,我们这届的同学便毕业各奔东西去了。那时虽是双向就业,但工作还是人人有份,也基本满意。我不想这么早就回老家,希望能在外地多闯闯,便留在浙师大附中高中部任语文老师。我知道杜老师的儿子也在附中初中部就读,学业优异,多门学科竞赛名列前茅,也能联想到杜老师教育有方。
一九九九年末,浙师大进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机缘巧合,让我从附中调进师大校长办公室工作。因为是师大中文系毕业,又是杜老师教过的学生,办公室主任王景尧老师就安排我联系杜老师所分管的工作。这使我从杜老师众多学生中很不起眼的一位,转身变成与杜老师朝夕相处的下属。自此以后直到今天,我一直得到了杜老师的悉心指导和诸多关爱。在师大工作之初正好赶上本科留校可以在职读研的好政策,杜老师建议我也读个研。二○○二年秋我被录取到杜老师负责的硕士点读研,有幸跟杜老师做学术研究,这便第二度成为杜老师的学生了。二○○五年六月,我在职研究生顺利毕业获得了硕士学位。
二○○五年二月,杜老师调往杭州任浙江科技大学(即原浙江科技学院)校长。二○○五年十二月,我借调到国家教育部工作,之后的几年主要在北京工作和北大学习。杜老师虽已经调离师大,但每次到京出差,都会抽些时间与学生交流聚会。这时同门的赖勤芳、冯雪勤也在北京读博士,我们师生聚在一起,畅谈甚欢。
二○○八年八月,在杜老师的提议及科大领导的支持下,我调到了浙江科技大学工作。这是第二度成为杜老师的下属。我在浙科大工作过的部门有发展规划处和党委、校长办公室。在杜老师指导下,我参与一些包括申报硕士授权单位、卓越工程师示范学校、创办应用型大学等十分重要的学校事务,使我的工作能力水平都得到了锻炼充实。也是在这期间,我被借调到省教育厅,包括内派到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工作十多年。在香港工作期间,因路途遥远,加上杜老师又调任杭州师范大学校长,与杜老师见面机会少了,但差不多每次回杭州,我都会去看看杜老师,听听杜老师的教诲。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从一九九四年浙师大尖峰山脚下的上下求索,到香港维多利亚湾畔的使命担当,再到深圳特区从新出发,三十年如一本厚厚的书本不经意中翻过,我也从青年步入了中年。每当回想过往,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因受到杜老师的谆谆教诲及诸多帮助,使我的能力有了提升,工作也都顺利,眼界不断开阔,生命力变得丰盛。一切都意想不到,一切又自然而然,这得益于两度当杜老师学生,两度在杜老师身边工作的人生际遇。
治校:守土有责
杜老师历任三间省属大学副校长、校长二十二年之久,还担任了全国政协第十三届常委,掌管过大学行政的各个领域。他治理校政总是守土有责、使命担当、特别能拼。由于较长时间在杜老师身边学习工作,我能近距离感受他的风格。杜老师无论对待什么工作总是热情饱满、事必躬亲、细细钻研,布置工作逻辑条理清晰,并体现出独特的魄力与技艺。与杜老师商量汇报工作,处长们从不敢偷懒混过堂,各个议题都得精心准备。但当碰到疑难复杂需要协调的事项,杜老师总能帮下属考虑在前,上下左右协调统筹,帮助下属消除破解难题的后顾之忧。杜老师对各项工作落实的要求是精湛完美,因此收效也常常超过预期。
2009年9月15日
访问德国汉诺威市与杜卫老师合照
不久前,我与几位老同事交流时,大家甚是想念杜老师当校长的那段奋发向上的“苦日子”。杜老师在浙科大担任校长八年多时间,一开始纠缠于与民营企业打官司当被告的艰难处境,也曾遇到开不出工资、上不了项目的财务难题,杜老师总是毅力与果敢并举,协同班子成员一起打破旧困局,开创新空间。在浙科大开创的“中德教育论坛”上发布的“杭州宣言”,一时间在中德两国同类高校中声誉雀起;成功争取硕士授权单位,提升学校办学层次,解决了发展瓶颈;跻身全国卓越工程师试点院校,成为同类院校翘楚,受兄弟高校刮目相看;会盟全国特色地方院校,矢志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所提交的建议意见书,受到中央和部委领导肯定。杜老师干事业的拼劲闯劲是学生们学习的楷模。
治学:“打破砂锅问到底”
杜老师做学术研究真可谓严谨刻苦。因工作事务繁忙,他只能起早贪黑,还搭上寒暑假。记忆中杜老师总是早早就来到办公室,晚上也经常加班。杜老师治学特别勤奋、极尽探究,其主要办法是“打破砂锅问到底”,以此换来了独树一帜学术园地,发表诸多学术著作和论文,为构建美育学科做出了卓越贡献,所主编的教材畅销全国师范院校三十余年。
我们敬佩杜老师对学生指导,做到了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温不火。他要求学生们从最基本的概念出发,然后采用“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方法剖析到底。我们上下届同学做硕士论文,在选题上杜老师根据学生禀赋进行了精心谋划,每人一选题,如王国维、蔡元培、林语堂、朱光潜等大家美学思想的研究,我们师兄弟组合起来就成了系列成果。
杜老师认为我适合研究朱光潜,就早早送我一套二十卷的《朱光潜全集》,让我慢鸟先飞细琢磨,有心得可以随时交流。在杜老师的指导下,我重新学习了做读书笔记,努力把握研究主旨,聚集某一观点将笔记改写成为论文,积少成多,串成一篇篇小论文。这一路数很适合在职学习。我集中研究了朱光潜先生的“人生艺术化”理论,通读了《朱光潜全集》前十卷多遍。正如杜老师所预期,朱光潜先生的气质与思想不仅让我十分受益,也深深浸染了我,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静穆淡泊,少了欲求,让我应对当下的工作和生活都能较为自如。我后来将这篇论文改编为讲座,题为《青年·人生·美:谈朱光潜美学思想》,在内地和香港大中学中讲了多次,得到了赞赏。我硕士研究生研究朱光潜先生这位大学问家,在北大读博士研究生时研究了学位点增列政策。对一位大学者及一项教育政策的专题研究,为我从事教育行政工作,储备了不少有益的经验方法。
处世:与人为善
杜老师在为人处世上值得学生们学习的地方太多了。他对自己要求既严肃又豁达,生活比较俭朴,重视家庭亲情,对儿孙辈鼓励自立自强、从不溺爱,夫妻相伴相敬如宾也不失浪漫,在爱与规矩之间把握好了平衡。
杜老师对待干部下属的要求又严又实,凡有做的不到位的地方,他会开诚布公地提点或批评。记得有一次一位处长报送设备预算方案,杜老师发现区区墙报厨窗的日光灯管预算价格竟高过平常多倍,便找当事者当面询价。记得我第一次陪同出差时,杜老师从宾馆发票上发现有十多元电话费,便认真地对我说若是出差往家里打电话应该用个人手机,公差不可报销私人电话开支,后来得知是另一位同事工作上使用的,又重新提醒一遍。杜老师讲究纪律规矩从不含糊,丁是丁、卯是卯,但批评人还是口直心慈,对事不对人。杜老师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下不为例,不必有包袱。”我在省教育厅工作时,有朋友告诉我,他们最喜欢开会时听杜老师讲话,直率不拐弯抹角,原则分明对事不对人,总能把议题推进,大家也都信服。
杜老师接待宾客从不失礼,既讲标准又用心十足。每逢有招待宴请,他总是亲自审阅菜单,顾及来宾饮食习惯,开支标准恰到好处,气氛好比老友相见。我在北京工作期间结识的朋友与杜老师见面后十分投缘,也成了好朋友。
杜老师待学生亦师亦友,既勉励当下过好今天的生活,又帮助谋划未来一步一步向前走,从不赞赏花吃奶的力气去负重前行,也不鼓励好高骛远做脱离实际的梦。不久前,班级举办了入学三十周年同学会,杜老师收到邀请后第一时间就买了来回高铁车票,到场为同学们讲话致意。杜老师教书育人最大的成功是对每一位指导过的学生的学术人生都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斗转星移,岁月如梭。我与杜老师的三十年师生共事交谊有写也写不完的故事。忆往昔一切甚是美好,念师恩片片弥足珍贵。盛世之年,衷心祝愿杜老师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二○一七年九月写于香港跑地,
贺杜卫教授六十岁生日,
二○二四年八月修改于深圳龙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