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趣味短视频科普甲骨文

用热爱助文脉赓续流淌

抖音平台粉丝80万

获赞600多万

曾被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人民网、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采访报道

参与中央电视台龙年春晚预热直播

将甲骨文的故事带上央视《越战越勇》舞台

在抖音创作者大会上做创作故事分享

参与江苏卫视《且上书楼》纪录片第一集录制

受邀在中国科学院全力推出的科学文化讲坛“格致论道”发表演讲

以甲骨文文化推广人的身份参加《王牌对王牌》第八季第五期

……

 

这位“全网最冷门专业”创业女孩就是——

知名甲骨文科普博主@李右溪,本名李莹

本科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142班

并于2021年在汉语言文字学甲骨文方向

取得硕士学位

李莹作为浙江师范大学毕业生宣传甲骨文的事迹被央视新闻报道

 

热爱是一盏明灯

照亮跋涉者心中的每一个角落

李莹用内心的笃定驱散阴霾

不舍寸功的坚守架起逐梦之桥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她的世界

感受她在成长路上生生不息的热爱

 

社团生活,收获丰“莹”

 

李莹本科就读于我校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谈及本科时印象深刻的经历,她提到在影评学会的时光:入学时,出于对电影艺术赏析的兴趣,李莹加入了一个学分制社团——影评学会。

社团每周都会组织影视赏析和观点交流的活动,李莹为影片的艺术魅力而着迷,也为观影后伙伴们各抒己见的思想碰撞过程而兴奋,从各人的思想中发现共鸣让她感到激动。此外,学分制社团的指导老师会针对性地进行阶梯式影评训练,从影评写作的基础知识谈到写作技巧,由文本细读走向电影鉴赏,多方位普及电影文化知识,提升大家的审美能力,辅助电影教育和创作的专门人才培养。时至今日,李莹仍然能够回忆起当时文传学院黄宝富老师的生动分享,课程中的交流学习帮助李莹提升了思维活跃度,在思维碰撞中产生对电影新的观点看法,开拓与电影连接的多维思考。

 

 

黄宝富老师正在为社团成员们授课

 

李莹在社团的这些收获,也对她后来的短视频创业路中的脚本构思有着很大的帮助,她因此能够从多种角度来创构视频,将各个不同甲骨文字以故事性的脉络联系在一起,使简短的科普视频也变得内涵丰富、生动有趣。

李莹和一群对电影有着共同热爱的同学相聚在社团,风格迥异的影视作品丰富了她的认知,评价赏析的不同观点补益着她的思考。她喜欢这样的文学艺术交流活动,对社团的感情也不断加深。因为热爱,因为投入,因为在影评写作上的出众能力,李莹在大二时担任了影评学会团支书,负责组织影评学会的电影观赏活动、统筹承办校园电影节等,这些都需要李莹和不同的人沟通交流,她也因此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李莹制作的电影节活动海报

 

李莹抓住了一个又一个锻炼自我的机会,一步一步成长为更好的自己,为她创作出引人入胜、深入浅出的甲骨文科普视频提供了坚实基础

李莹在本科期间虽为热爱的社团花费了不少精力,但她并未忽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她认真倾听老师的讲授,细心地记录每一堂课的知识点。当时古代汉语的课程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课程中所介绍的汉字创造、演变和发展的历史深深地吸引着她,她说,探清文字的来源和形成过程就像破案一样让人惊喜,这让她萌生了探究文字学领域的浓厚兴趣,成为她在研究生阶段选择报考文字学专业甲骨文方向的一个契机。

 

学习之路,难而上

 

通过努力,李莹成功考取了我校汉语言文字学甲骨文方向研究生,但初学甲骨文的她却没了当初“破案”的新鲜感,面对眼前艰难晦涩、繁复难懂的文字,她感到十分头疼,她说,入门的书看一行就得查很多资料,甲骨文记录的卜辞比文言文更难看懂,好不容易看懂了每个字,连成句子进行翻译又是一大难关。

 

 

李莹练习甲骨文

 

学习的知识晦涩难懂,李莹的“同门”也屈指可数,当时同届只有李莹一个人选择甲骨文专业,身边的朋友对甲骨文也了解不多,这使她难有和别人交流所学所感的机会,心里难免会有孤独感。但导师陈年福的教学指导和精神鼓励为她漫长而枯燥的学习之路亮起了一盏指路明灯。在李莹的印象里,导师陈福年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传统学者,沉浸于学术工作中,钻研学问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就这样数十年如一日,这样的热爱与坚守也深深影响着李莹。

 

 

李莹与陈年福老师的合照(左一)

 

课余时间,李莹几乎都泡在学校图书馆里潜心钻研,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渐渐地摸清了学习门道。每输出一个新的观点见解或是弄清一个困难的知识点,都给李莹带来一种发自内心的满足感与成就感,这又成为她继续向前的动力

 

 

李莹的甲骨文练习笔记

 

在思维和认知的层面上,甲骨文的学习为李莹构筑了稳固的认知架构,并塑造了她以多元视角审视事物的习惯。如今,在闲暇之余,她在尝试撰写甲骨文科普类的书籍以期提高大众对甲骨文文化的认知了解,也会制作一些简单易懂的汉字文字课程,在线下给小朋友和退休的老人们讲授有关甲骨文的知识。

 

 

李莹受邀开展《读书月*分享最古老的故事》主题课堂

 

科普工作,“莹”光闪耀

 

对电影艺术的兴趣和对文字学的热爱紧紧伴随着李莹在浙师的校园生活,但毕业后的她在职业方向上的尝试却是多样的,她曾在教育机构教学语文,在新媒体公司担任短视频编导……对李莹而言,每一项工作都是一次自我提升和技能磨炼

当语文老师更强化了她的表达能力,表述语气更加亲切自然,心态也更加平和;做短视频编导使她更加深入和直观地了解短视频行业,学习到短视频的相关制作流程。尽管这两份工作都比较安稳,李莹心中却总有一种失落感,闲暇读书时,翻阅到研究生期间读过的关于甲骨文的书,她总是会想起自己的专业,想起自己求学时的难忘时光,她开始明白自己心里对文字学的热爱从不曾熄灭,她更加坚定地认为勇敢追求心中热爱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事

 

 

李莹参与汉字颂·汉字文化传承与传播研讨会并作利用甲骨卜辞讲好中国故事主题报告

 

毕业一年多后,甲骨文又重新回到了李莹的生活中。李莹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了两篇关于甲骨文的作品,获得了可观的播放量和点赞量,于是开始全心投入发展自己的甲骨文知识科普账号。她的视频制作以专业性趣味性为核心,先查阅各类古籍,以扎实的理论作为基础,再寻找各类线索将文字串联成妙趣横生的故事。

从前在影评学会的收获帮助她进行视频情节构思,担任语文老师的经历促就了她在甲骨文科普视频中娓娓道来的生动描述,短视频编导的工作经验更是对她的视频制作起到了直接有效的作用,每一次经历都化作了她短视频创作之路的宝贵财富

 

 

李莹在录制节目

 

看到过去冷门的甲骨文被更多人熟知和喜爱,李莹更加坚定要继续往这条路走下去,自20232月以来,李莹已经在网络上发布了上百个短视频,专业知识再配上生动的讲解,她的视频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欢。她说:甲骨文是个小众而冷门的专业,大众想了解也缺少一些途径和窗口,我正好成为了这中间人吧。

 

 

李莹以甲骨文文化推广人的身份受邀参与《王牌对王牌》,在节目中开展甲骨文版你画我猜

 

其实,李莹的短视频创作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甲骨文中的有趣字源毕竟少数,要如何从晦涩枯燥的文字发掘出有意思的东西,让视频兼具趣味性科普性呢?李莹常常为此苦恼。但慢慢地,她学会了从生活中寻找动力,无论是看书时引发的灵感,还是与朋友闲谈时的话题,她认真记下生活中任何可能为视频创作提供借鉴的素材。

 

 

李莹参与抖音创作者大会

 

在以流量为核心的新媒体环境中,作为传统文化作品的创作者和传播者,李莹明白,数据背后不只是泛泛的流量,而是一个个具体而真实的观众,如何用3000多年前的古老文字栩栩如生地讲述商朝的故事,如何让甲骨文这个冷门绝学出圈,如何把传统文化的魅力传递给更广泛的观众?成为她新的探索之路。

于是,李莹将高冷的甲骨文进行“接地气”解读。或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如商王也得靠请客吃饭与人联络感情用甲骨文写的高考作文;或与时下热点巧妙结合,如举办杭州亚运会期间,她借着杭州亚运会的东风,推出《当甲骨文遇到亚运会》的系列视频,借一个甲骨文字,形象地解释了奔跑的古义及演进过程;在《封神》电影大火的时候,她同样敏锐获取信息,捕捉影片中能够为视频拍摄所用的素材。生动有趣的科普,不仅让她的短视频“火”起来,更让甲骨文“活”起来

 

 

李莹与大运会、亚运会官方合作创作短视频

 

李莹的科普不仅仅是讲甲骨文,她会讲到甲骨文背后的故事,讲汉字的发展过程,她是带着热爱和使命感在传播传统文化,将古老神秘符号变为日常,将文字无尽的生命力呈现在大家眼前。如今,李莹的科普之路仍在继续,文化的生命也在继续流淌,感染着越来越多的人。

 

 

李莹参与格致校园第36期演讲

 

回顾种种经历,李莹说,“要相信热爱的力量。”当一个人奔赴热爱时,她的眼里是有光的。如果真心喜欢一个东西,坚持去做,你无法想象它最后会迸发出怎样的能量。人生就是一场冒险,而我们的热爱指引着前行的方向,生命会因为热爱绽放出绚烂的光彩!对于自己的人生经验,她分享道不要太焦虑于未来,勇于尝试不一样的东西,说不定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的确,每种经历都有意义,每一种人生都有着不一样的精彩。对于我们而言,最重要的是,懂得自己内心的渴望并勇敢地去追求

 

 

李莹参与江苏卫视《且上书楼》纪录片第一集录制

 

以传统之薪,燃当代之火

秉持不息的热爱

发扬创新的精神

迈出坚守的脚步

不啻微芒,方可造炬成阳!

 

李莹参与中央电视台龙年春晚预热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