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舍友,又是战友。来自数学142班的两名优秀学子经过不懈努力,成功拿到保研名额。林盛盛同学成功拿到华东师范大学进修的机会,陈秉权同学得到在东南大学继续追寻目标的机会,他们的坚持和笃定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作为数学专业的学生,他们俩也同样表现了对计算机极强的兴趣且积极投身其中,虽然实变函数、泛函分析等专业知识难懂难学,在ACM集训队研究算法时屡遇瓶颈,解法也时常忘记,总有数不清的新知识,但是他们坚信,人生总是经过漫漫长夜后才会看见黎明。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每当林盛盛面对清晨的浙师,他的心里都会想起这句话,“其实刚开始还不怎么习惯这样被塞得满满的生活,后来就学会在庸碌中寻找平衡,教室、图文、集训队机房三点一线,我只能抓好能利用的每一分钟。”升入大四后,尽管忙于完成毕业论文,但是积极的他提前自学研究生的课程,以便为今后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和大家想象不同的是,陈秉权的行程表里没有特定的休息时间,也没有固定的学习时间,不同于别人奔走于寝室、教室、实验室三点一线,而是如他所说的:“没事就学习学习”。就是这样随性、不死板的学习风格,使得每一天都是他的最佳状态。而对于时间的分配,陈秉权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将大段、连续的时间留给学习,将碎片化、零散的时间用来处理日常琐事,在闲暇时也会与朋友一起打乒乓球,让学习效率最大化。“每结束一些考试或者大型的比赛,都会给自己放几天假,懒散几天。”他认为,只有给自己几天的休假来调整,才能更专注地投入下一阶段的忙碌。
乘风破浪,行成于思
在谈及从申请保研到拿到资格一路走来,陈秉权感触颇多。四五月就开始忐忑不安地等待消息,从高手云集的高校夏令营里到拿到录取名额,他经历太多波折。在人生分叉口,他有着自己的标准和底线选择前进的方向,权衡之下,他放弃了复旦大学和中科大的保研资格,坚定地走向了东南大学。
“虽然拿到保研资格看运气,但专业知识的基础稳固也真的很重要。在面对自己想要的东西时,该争取就要全力争取。”他的随性是积淀在骨子里的沉稳,因为他深知鸿鹄要飞向远方不能浮躁,
当谈到为何继续读研而不是直接就业时,林盛盛是这样回答的:“刚进大学时只想着当老师是个不错的选择,后来对自己有了深入了解后,发现大数据分析师、金融分析师这样的职业更适合自己的喜欢挑战的性格。所以我希望通过读研深造,丰富自己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拔高自己的视野。”
林盛盛还讲了一些自己总结的经验——不管你学习哪门课程,都要从宏观角度给这门课的知识体系打好框架,问问自己为何要学习这一章节,这一章节和其余知识的联系在哪儿,而不是仅仅琢磨老师上课讲了什么,要慢慢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高效率的学习方法,掌握书本,而不是被它牵着鼻子走。最重要的是勤奋,没有勤奋作为根基,是不会有很大的提升的。
“大学数学和高中数学很不一样,后者强调技巧,前者更侧重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对数学学习另有见解的陈秉权这样建议学弟学妹,“刷题是很关键的环节,尤其是书本课后的习题。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多看、多思考书上的重要定理和典型习题。做题目的时候要总结出适合自己的一套方法,每次看到题目,不能揣着空白的头脑翻看答案,至少要得出大概的方向后,再去参考解析书。”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回想起过去懵懂的自己,如今的他们感慨颇深,感谢当初没有放弃的那个坚定的自己,感谢韩建民老师的指导、班主任的支持、系主任的推荐,还有在低谷期不断鼓励自己的朋友同学。没有他们,也就没有现在的自己。
他们都有过无法翻越的大山,但彼此作为对方的同班同学,他们齐头并进,一起讨论难题,一路同行,宠辱与共。他们一起攻克繁复的模拟题,共同探讨最优算法,尽管这些题目枯燥又繁杂,但当他们偶尔瞥见对方专注的神情时,什么苦都化为了前进的动力,什么累都当作进步的见证。虽然不善言辞,但是他们心中都明白,没有彼此一路的鼓励扶持,没有对方陪着自己度过一个又一个彻夜未眠的夜晚,就不会有今天的成绩——“你是我最给力的partner。”
岁月无痕,青春却掷地有声。年轻的我们,要让这正在生长的力量,在青春的阳光里,愈发强大,用最青春的笔墨,写属于自己的剧本,给未来不留下年轻时的遗恨;做一个永远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人,不辜负这本该奋斗的青春。
文字:郑晓钰、游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