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小传

溯洄从之,教风初展。我是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一名普通教师,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就是我的良师益友。在课改之旅中,我溯洄从之,终于寻找到喧嚣后的平静,回归到激情后的深思,走向“返璞归真,趋于简约”。我认定课堂应该追求“朴实、严谨、灵动”。朴实是一种原则,情境设计不花哨,课堂行为不做秀,把握课标本质,正确解读教材;严谨是一种习惯,教学设计一丝不苟,课堂教学逻辑严密,习题安排环环相扣;灵动是一种和谐,注重师生互动,促进思维活跃。

溯洄从之,教风成形。我开始追求我理想的课堂:朴实、严谨、灵动。2008年,第七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系列研讨会展示课评比活动在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举行,我作为浙江代表执教了《估算的应用》一课,朱德江、王永、王明明老师都给予好评。2009年,我应北师大教育学院邀请,参加了2009年京、津、冀、鲁、晋、吉、苏、浙八省市数学优秀青年教师观摩交流活动。北京实验二小校长、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李烈老师也给予《估算的应用》这节课高度的评价。

溯游从之,教风绽放。2008年,学校组织“市名师王文森教学专场活动”,来自衢州市各地的三百多位数学教师参加。浙江省小学数学教研员斯苗儿老师这样说:“王文森老师是我在全省见到的第一个开教学专场的小学数学教师……” 2009年《可能性的大小》一课获得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录像课评比一等奖,并在2012年浙江省小学数学十年改革获奖课例展示会上公开教学。2011年,我十分荣幸地成为新世纪小学数学杰出人才发展工程第二届高级研修班的学员,刘坚主编的“一项研究、一个课例、一批好书”的具体要求慢慢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之中,悄然间成为一种习惯。

相伴新世纪小学数学已走过了十年,我深知,这十年,新世纪教材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成长的平台,更多的是教育智慧的累积。接下来,我依然会撑一支长篙,向理想的数学课堂漫溯。

教科研成果

“教师的未来和未来的教师,其生命力都来自教育科研!”近5年,他笔耕不辍,积累了丰硕成果。参与省农远工程“多媒体教案”项目编制工作并录用发布23个课时教案,参与省教研室组织的“课堂作业本”编写及北师大出版社教师优秀文集等4本。发表或获奖论文、案例共计31篇。主持或参与研究课题15项,其中省级6项,市一等级以上7项。专题讲座或主题发言41场次,其中全国范围1次,省级5次,市级27次。曾被评为浙江省青年教科研标兵。

2009年,他主持的省教研课题《整体改进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策略研究》系统探讨并提出有效的估算教学策略,获第三届教研课题成果三等奖;2010年,他主持的市名师课题《九年一贯制学校弥补小学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缺失的策略研究》获优秀等级,该课题探索了弥补小学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的行动策略,具有较强的指导价值。2011年,他主持的名师课题《整体提升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正式启动,下设“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问题解决策略”“运算意义教学线索”“综合与实践应用”等方面的子课题,2012年子课题获市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2013年,为充分发挥九年一贯制的独到优势,《中小学几何概念加强衔接教学的策略研究》作为省小学数学名师班申报课题,正在积极研究之中,并有5篇阶段性成果公开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