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苇舫,1977级校友,从浙江师范学院(现为浙江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直到2000年调入浙江财经大学。她是中文系教授,当过高校宣传部长,校报编辑,编过戏剧、舞台剧,策划导演过大型文艺演出。作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她还出版多部著作,发表论文、小说、剧本、报告文学共计数百万字。浙师大其中一版校歌歌词也是是她创作的:北山苍苍,婺水泱泱;浙江师大,园丁摇篮……”

 

"生活如诗,生命如诗"

 

 

 

日前,曹苇舫出版了一部个人诗集《时光物语与思》,并在浙师大举办了一场新书发布会暨诗歌分享活动。她说,人生最好的时光,都是在金华度过的。把生活酿成诗,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是曹苇舫一以贯之的生活志趣。翻开《时光物语与思》,共182首诗,一诗一世界,扑面而来的是世间万物的张力,如山间清爽的风,如古城温暖的光。

活得精彩,与年龄无关。初次见面,一副太阳镜,时尚的穿搭,爽朗的笑,真性情。和她的一群学生一起合影,没有一点违和感,很多人看了照片,总忍不住问:哪位是老师啊?

曹苇舫对老年生活也有自己的理解。生活的大多数时间是平淡的,没有太多惊心动魄的剧情。但热爱生活的人,却总能在平淡的生活里捕捉到那些快乐的细节,一餐一饭可以有滋有味,一朝一夕可以诗意盎然。

 

 

 

曹苇舫还喜爱旅行,她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时,灵感来源于旅途中的小发现,所见的一切,一座山、一条河、一棵树、一朵花,甚至一片叶、一粒沙都使她感到亲切;有时,灵感来源于朋友圈某人发的照片,不经意间让她心头一暖,诗从中来。在她看来,写诗的题材俯拾皆是。那天高地广、茫茫山野,便成了她的笔墨纸砚。难能可贵的是,她超越了世俗的眼光看世界,人与自然,生来平等。如《冰来过 花知道》:冰来过/人不知道/橘不知道/睡去的花知道。自然界的桃花杏花橘树鸟儿,竟是这样亲密无间!

 

"热爱生活,有趣有味"

 

 

 

在旁人的印象中,曹苇舫豪爽和蔼,又不失童心,故交友众多,无论是名人名家,还是俗俚百姓,都喜欢跟她聊天交心。一次次的交谈中,她从中汲取了诗歌创作的养分。

诗可以美在人生。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曹苇舫说:每一段平凡的人生都值得诗的赞颂,我为这些生命歌唱,从而使那过去的每一分、每一秒、每一份记忆,都成为鼓点的敲击。她的诗与现实相衔接,关注平常人的生存,聚焦实实在在的生活和人生,支持逆行者、弱小者,同情底层劳动者,思考当下,探索未知。她对生活充满热情,对周围的事物总有那么一种新鲜感,时时有新的发现。如《河埠头》《钟点工小庆阿姨的24小时》《在别墅装修做浇筑的农民工》等,写的都是身边的人和事,真实自然亲切。

诗可以美在思考。诗人吴晓在序言中写道:曹苇舫的诗集名为《时光物语与思》,从这一书名就可以看出诗人对的看重及对诗学的追求。

诗歌的其实有迹可循。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党委书记王珩曾是校报记者,有一年她跟曹苇舫去上海采风,回来之后她不知道写什么,就写了上海的繁华与拥挤。曹编改了又改,最后刊发的报道标题是《拥挤出精明》,体现的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考。

诗可以美在细节。《唤醒的枝丫》:翠鸟侧头细想/我用我的红点一下/我用我的蓝染一下/我用我的咖色抹一下//枝丫的春意盎然就这样被唤醒。写得细致,把小鸟的善良美好及所思所想和盘托出!

 

 

热爱生活、有趣有味是很多学生给她的评价,她也将这份有趣融入诗歌,让这八个字在《时光物语与思》字里行间跳跃。

 

 

 

曹苇舫理想中的生活主题,不是与时代的命运抗争,而是努力拥抱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这份乐观豁达的心境,也指引着无数浙师学子将生活中的美好酿成诗,治愈与温暖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