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的早餐无疑是丰富的。面条、馄饨、玉米、番薯蛋炒饭、炒年糕、豆浆、牛奶应有尽有,光粥就有白粥、番薯粥、南瓜粥、青菜肉丝粥、皮蛋瘦肉粥、芝麻糊粥、红枣粥,馒头也有白馒头、黑米馒头、玉米馒头、南瓜馒头、豆沙馒头、红糖馒头、葱卷馒头、酒糟馒头。“半个月不重样”,师大早点绝对实打实可以做到。
众多馒头中,我对教工食堂崇师苑的白馒头情有独钟,个大量实而且价格便宜,每只只要四毛钱。每天早上,众人或持钢精锅、或端搪瓷盘、或拿保鲜盒,三三两两等候崇师苑的馒头出笼。服务员先给出笼的馒头翻个身,然后隔着腾腾的雾气不慌不忙地数着个数。不少学生喜欢桂苑二楼的白馒头,遗憾的是每天下午四点就开卖,等我下班时已卖得精光,运气好还会剩下几个面没醒成功的。但我并不嫌弃醒失败或蒸失败的,结实的馒头嚼劲更足,如果蘸点芦荟酸奶,香甜中还带些许酸的味道,可以回味许久。
各大食堂的包子为生活增添了不少念想。早起的清晨,做个搜包子客,桂苑的芝麻包、香肠包、肉包、萝卜丝包及面世不久的水晶包;杏园的香菇包、笋包、豆沙包;桃源的小笼包、生煎茭白包……自东而西,逐一品尝。久而久之,吃一个热乎乎香喷喷的包子竟成了早起的动力了。
食堂包子的品名不一而足,各色的外形更让人惊叹。相同的面粉在不同的厨师手下竟然捏出不同的褶皱造型,雀笼形、钳花形、秋叶形,还有顾名思义长着香肠形的香肠包。最给人意外的是,桂苑的笋包与杏园的香菇包长得一样,都是秋叶形,一不留神就买对了形买错了馅儿。
享受早餐、留恋学校食堂的不止我一人,一个毕业生曾回忆“杏园二楼的一个香菇包就可以将我喊回师大”。想起2004年离别的毕业散伙饭后,一女同学喝多了,竟然跑到杏园食堂抱着打菜的阿姨哭个不停;还有一同学毕业后在金华工作,托我办张金龙卡,以便能随时回母校到杏园食堂吃酸辣土豆丝、到师大人家吃糖醋油条。
除了口腹之欲,师大的包子还为我平添了一门孝敬婆婆的“独门功夫”。婆婆烧得一手好菜,却不善做馒头包子饺子之类的面点,崇师苑的芝麻包成了她的最爱。假期回老家,带上十几个芝麻包竟能讨得婆婆的欢心,因此我对芝麻包的好感倍增。不仅如此,崇师苑是小女小麦早起溜达的必到之地,小麦尤喜欢被抱着胡乱地指挥买这个买那个。有段时间先生教小麦歇后语,一次,小麦看到包子突然蹦出“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引得在场的人开怀大笑。
俗话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吃早餐这个“勤快活儿”早起是必须的,即使不能和离退休的爷爷奶奶拼早,但至少不能太迟,否则就只有稀饭、雪菜饼及外形遭人嫌弃的蒸得“翘辫子”了的袖珍馒头在那“恭候”了。
撰稿:梅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