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强校友在2022级新生典礼上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学弟学妹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英语专业2001级校友张强,非常感谢母校邀请我回来参加这样盛大的典礼,也非常荣幸能和大家一起见证2022级学弟学妹们开启大学之门的光荣时刻!
人生就像一次旅行。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不能忘了自己从哪里出发。直到今天,在师大的点点滴滴一直给予我力量、激励我前进。师大四年的学习生活,让我受益匪浅、收获颇多。再次回到母校,有一种既熟悉又欣喜的感觉。熟悉的是,母校的学风依旧浓厚,环境依旧优美;欣喜的是,母校发展一日千里,建设日新月异!今天借此机会,我想与学弟学妹们分享两点感悟:
一、分析自身优势、向内找寻自我、找到最适合的路。大二的时候,我尝试用英文写了篇论文,初评下来,我以绝对的优势获得了全院最高分。复评时,吴本虎老师夸奖我说:“这是我见到过的外院历史上最好的本科生论文”。从此,我便对专业论文的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几乎拿遍了从外语学院到学校层面的所有科研类赛事的奖项。可以说,吴老师激发了我对科研的潜能,对我的兴趣指向与人生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毕业那年,得益于大学期间积累的优势与条件,不少单位向我抛来橄榄枝,但出于对母校的情感,对基础教育的憧憬,我毅然选择了回到高中母校(平湖中学)任教。正是这样一个选择加上自己肯钻研能吃苦,才收获了今天的自己。
二、梳理各界资源、向外连接社会、服务最需要的人。2002年暑期,在义乌参加社会实践时,我们在与团市委相关领导交流的过程中得知,义乌将于当年10月份举办首届国际义乌小商品博览会。于是,我们便将义博会需要翻译服务与外院学生需要实践锻炼这两者结合起来,在学工办老师的支持下,两个月后,由我领衔的外院志愿服务队奔赴义乌开展首届义博会志愿服务工作,这项志愿活动,尔后发展成了一个常态化的志愿服务项目,为当地经济发展贡献了师大力量。
参加工作后,我尝试将科研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经过十余年的持续努力,我在专业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针对校内教师科研薄弱的现状,我主动成立党员科研志愿服务岗。服务岗的推出受到老师们的欢迎,经常会有青年教师过来求助。至今我已服务指导教师100余人次,有力推动了学校教科研氛围的形成。如今,我已将这样的服务放到更大的平台,借助本人领衔的省名师工作室汇聚了一批有追求、有情怀、想上进的名优教师,为持续推进教育共富贡献自己的力量。
浙师大是读书治学的圣地,更是立志成长的家园。希望学弟学妹们潜心钻研、积极找寻自身优势,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连接他人、帮助他人。同学们,今后的人生路上,我们都会有自己的故事,但一定会有一个和师大有关的故事,让你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最后,祝同学们学业有成!祝母校越来越好!
谢谢大家!
张强
2022年9月15日
校友名片
有态度的学习者
有温度的教育者
有深度的研究者
张老师近年主持国家级、省市级课题18项,受邀赴省内外命题、公开课、专题讲座100多次,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SOL Studies》《中国教育学刊》《教学与管理》《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教学月刊》《现代中小学教育》等国际、国内期刊发表文章100多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9篇。以第一成员身份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研究,领衔编著、译著及参与教材编写10余部(一部曾入选中国教育新闻网“影响教师的100本书”)。这些数字并不只是普通的数字,更代表张老师十多载潜心研究从未放弃的毅力和对教学科研的热忱。
“潜心钻研、积极找寻自身优势。”这是张强送给新生的寄语。从本科生的第一篇优秀论文到工作中成立的党员科研志愿服务岗,张强始终坚定初心,脚踏实地,履行所学,行不倦怠。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在寻找自我的路上,既要立志高远,更要坚定不移,方能寻到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图书馆、教学楼、芳草地,属于浙师人的逐梦足迹仍在继续。砺学励行,奋发有为,我们终将会在师大留下意气风发的少年模样。“今后的人生路上,我们都会有自己的故事,但一定会有一个和师大有关的故事,让你刻骨铭心,终生难忘。”张强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