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而有信,如期而行

  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正值盛夏季节,我校见证了一场毕业四十周年的暖意返校聚会。

  “2022年是我们自师大毕业的四十周年,下次聚会地点放到母校。这是201989日德清聚会活动结束前,潘庆平代表同学们许下的郑重承诺。可是,当时复杂严峻的新冠疫情防控局势让这次聚会能否举行蒙上了一层阴影。

  今年五一假后,筹备工作正式拉开序幕。有人说,国内新冠疫情形势严峻,不如等疫情结束了再举行。但经过短暂的踟蹰犹豫之后,大家最后坚定了信念:如果在严格遵守防控规定的前提下还允许举行的话,就应兑现承诺,尽可能不延期、不放弃!经母校相关部门领导同意,最后大家决定在暑期(校园内人少,可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择期举行。


母校关怀,恩师赠言


  室外热浪滚滚,室内笑语盈盈。7月23日下午2点半,在数学楼(20号教学楼)404大教室正在进行一场亲切热闹的见面会。校友工作与发展联络办公室主任周红霞教授;原校纪委副书记、现留任数学教学督导委员会主任、昔日任课教师陈淼森教授;原数学系主任、任课教师张有训教授;爱生如子的数学系老领导邢怡琴老师;时任数78(1)班班主任(曾任母校领导,后任嘉兴学院校长、党委书记)的徐宪民教授与到会同学亲切见面,共聊同窗回忆,谈母校发展。

  见面会由数78(1)班刘成连校友主持。他简单介绍了本次聚会活动的筹备过程,对由于工作原因无法离开、身在国外、受疫情影响大、照顾家中老少难以脱身等原因而难以赴会的本班同学们作了简要说明,并传达了他们对本次聚会的良好祝愿。

  随着学校的提升,学校生源越来越好,今年浙师大普通本科招生中,数学与应用数学等22个专业投档线居省属高校同类第一,为历年专业数最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最低录取分数631分,位次号18985,平均分635分,最高分646分(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最低录取分数645分,位次号10482,平均分647分,最高分652分)。

  周主任还介绍了校友工作的创新进展,也对今后校友工作的开展提出了颇有见地的设想。

  陈淼森教授代表数计学院领导介绍了数学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并向与会者展现了学院发展的美好发展前景。

  现已是耄耋老人,但精神矍铄的张有训教授与神采奕奕的郉怡琴老师相继讲话。她们用亲身经历深刻诠释了“人生要有理想,要勇于克服困难、战胜疾病”、“什么年龄阶段做什么事”等人生道理,在座的校友们频频点头,受益多多。

  徐宪民教授回顾起当年担任班主任时的情景:那时条件很差,连基本的教学设施都没有,只好在旧体育馆里上课,但大家毫无怨言,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处处可见同学们如饥似渴读书求学的景象。他说,做同学间年龄相差很大(最大跨度16周岁)的班级的班主任,感到非常亲切、真诚,也很有意思。这段经历,已然成为他大学工作生涯中一段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

  数78(1)班同学们对领导、老师的精彩讲话适时报以热烈的掌声,仿佛又回到了在校求学时的青春岁月。

  潘庆平、陈国阳校友在会上激情发言。他们表达了大家的共同感受:母校发展壮大令人鼓舞,校友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对昔日老师的教诲将永志不忘,今天的谆谆嘱咐更是牢记于心。“母校校友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我们深受其益。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感谢母校,祝福母校的明天更加辉煌;感恩老师,祝福老师健康长寿。”陈国阳校友如是说。潘庆平校友还就共谋校友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希望母校越来越好。


聚会虽短,收获颇多

(右三为徐宪民)

  座谈会后,师生一道在教学楼门前留下了值得珍藏的合影。

  下午四点半许,校友们分乘自驾而来的6辆车,在校园内缓缓而行,颇有浩荡之势。校友们戏称这番操作为“走马游校园”。虽然原来的建筑早已没了踪影,但每当到达精彩处,如初阳湖畔、曾经的“三点一线”——宿舍、食堂、大教室等旧址时,大家还是在那里驻足良久,努力回忆当时的情景,感叹眼前的沧桑巨变,体味昔日求学的不易……

  遗憾的是,大家本想看看近年来变化最大的、处于校园西北角的师大后花园(包含美丽的正阳湖、启明湖),但体育馆附近在大修整,临时围栏挡住了正路,弃车步行时间又不许,只好悻悻作罢。有校友幽默地说:“暂且留点遗恨,激励下次再来”;“只要好花在,蜂蝶自然来”。

  傍晚六点,九州开元厅流光溢彩,别开生面的晚餐开始了。酒过三巡,在主持人的招呼下,不断有校友走向舞台前,或自我表白,讲自己的故事;或慷慨激昂,诵诗一首,抒发家国情怀。更多的则是“与君歌一曲”,新词老曲、京腔歌韵、夫妻对唱、现场采访、深情表白……范力峰校友轻柔飘渺的太极舞,竟能巧妙地与所有歌者的节奏合拍,引得诸多宾馆服务员驻足观看,为现场平添众多乐趣。

  屏幕上反复播放的《永远的兄弟姐妹》,是毕业30周年在母校聚会时制作的相册电子稿。当大家看到自己求学师大时原本保留在档案里的那活力四射的青春标准照,44年后突然出现在渐入老态的自己面前,情不自禁地发出声声尖叫!欣喜之余,无不感叹岁月无情,青春易逝,风华难再,以及生命的可贵。

  晚宴结束已经九点多,在吴琦校友的带领下,大家饶有兴趣地游览了五光十色的璀璨世界——金华城区的万佛塔和古子城,见证感受了美丽的夏日古城和诸多金华风土人情。

  24日上午,潘庆平和刘成连校友,代表全班同学登门看望了年近九旬,曾为大家教授“算法语言”课程的李挺杰老师。

  原本安排游览万佛塔和古色古香的古子城,怎奈高温难耐,被改作“走车观景”, 随后找了个清凉的所在——江南会商务大酒店,品茗聊天,继续畅叙别后之情。

  大家逗趣打闹,相谈甚欢。不觉到了中餐时刻,餐后大家执手互道珍重,依依告别。


师生情深,后会有约

  试问师生情为何物,直教人至真至诚,永难忘怀?

因为老师,是为学生传道解惑的高人,是指导学生成长的师长。

23日正值大暑节气,中午更是酷热难当。为了能参加本次师生座谈会,五位领导和老师都来得很不容易:多年来极少出门的张有训老师89岁了,电邀他与会时,便满口答应;86岁的郉怡琴老师腰椎刚动过大手术,还在康复期中,腰间还绑着厚厚的药带,只能坐在轮椅上,生活上还得靠家人帮忙。她欣然答应参会,而且让女儿帮着送到20幢教学楼四楼;陈淼森老师老家有事原本要回义乌,他则与家人商量参会后再回老家;徐宪民老师22日傍晚刚从宁波开完会回到杭州,第二天专程赶来;周红霞老师23日那天要接待200多名不同类别的校友,但她却分身有术,上午到国交宾馆看望与会的老师和同学,下午参加座谈会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还向与会师生赠送由她和周舸岷教授主编的反映母校成长发展历程的文集《师大之路》。

以上无不让数781)班同学们感动。

本次聚会收获颇丰,大家加深了对母校的了解,提升了作为师大学子的自豪感,也见到了平日虽少联系,但却从未忘记的部分可敬老师和可爱的同学,进一步体会到师生情、同学情的珍贵,同时也进一步增添了走好人生最后阶段,追求健康幸福生活的信心和决心。本次聚会活动的顺利、圆满举办,既兑现了大家两年前的承诺,也增强了校友和母校、老师、同学之间的深厚情谊。

最值得高兴的是,大家明确了2023年将于橙黄橘绿、秋色宜人的时节再相聚于经济发达、山青海蓝的台州,共叙同窗情谊。


最后,作为本次活动组织策划之一的刘成连老师特作一首打油诗为此次聚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聚会小记》

不惧疫魔冒酷暑,共话离校四十年。

母校腾飞人振奋,恩师教诲记心间。

天各一方宜自重,月共一轮心永连;

明秋台州再相见,临风把酒醉人生。

  校友们表示,本次活动之所以能够圆满举办,是因为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在此特向母校校友办的周红霞主任、王晨曦、严梦佳老师,数计学院吴向齐书记、仇海珍、项晓玲老师,以及摄影师徐浩明老师表示诚挚的感谢!


曾经一同见证过的成长秘密,是晦涩难懂的抛物线定义,是黑板上勾勒出的函数图像。从青涩的少年并肩,到如今的风鹏正举,时光流转再匆匆,属于浙里的故事未完待续,母校永远等你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