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修志,惠泽千秋。7月15日,《浙江通志》首发式暨编纂工作总结大会在省人民大会堂举行。省委副书记、省长、《浙江通志》编纂委员会主任王浩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浙江通志》的编纂发行,是文化强省建设的重大标志性成果,必将为守好“红色根脉”、增强浙江文化自信、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提供有力支撑,必将在地方志史、浙江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必将成为我省文化高地建设的一座耀眼丰碑。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浙江通志》发行为契机,进一步做好地方志编修各项工作,勇于担负起鉴古知今、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使命职责,为奋力推进“两个先行”提供强大的精神文化力量。  

王浩发表讲话。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浙江通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王纲,副省长、《浙江通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成岳冲出席会议。  

郑孟状代表浙江师范大学接受赠书。 

会上,省政府向有关单位赠送《浙江通志》,浙江师范大学校长郑孟状作为唯一高校代表参会并接受赠书,这也标志着《浙江通志》正式走进校园。    

王浩在讲话中指出,浙江是“方志之乡”,东汉初期的《越绝书》,被视为“中国方志的鼻祖”。《浙江通志》历时11年,赓续了延绵千年的浙江修志传统,实现了新时代方志编修的创新突破,具有政治站位高远、内容体系完备、地域特色鲜明、质量标准严格、致用功能显著等特点。研读《浙江通志》,能深刻感受到地方志“回溯过去、服务现在、展望未来”的存史镜鉴作用,深刻感受到地方志“记录新时代、讴歌新时代、服务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深刻感受到奋进“两个先行”需要在地方志中寻找规律、借鉴经验。

大会现场。  

王浩就积极做好编纂成果转化应用推广工作提出要求。他强调,要着力深化理论研究,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生动实践,紧扣重大历史事件,加大地方志编修和集成,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形成更加丰富、更加可靠的事实史料和理论素材,大力推进地方志文化研究和学科建设,努力多出理论精品成果。着力推进资政辅治,领导干部要带头读志、传志、用志,不断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助推重大战略决策、重大项目建设、重大改革谋划。着力强化立德育人,加大地方志宣传推广,打造全方位地方志文化教育阵地,推动地方志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让人民群众了解历史、学习历史,以史启智、以文化人,汲取智慧和力量。着力优化社会服务,深化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加快推进方志馆数字化网络化,打造一批可听、可视、可读、可体验的方志产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精神需求,全面推动地方志“用起来”“立起来”“活起来”“热起来”。着力加强工作保障,加大工作支持力度,改善修志工作条件,坚持专兼职相结合,将业务水平高、组织能力强的管理人才,熟悉地情、热爱地方志工作的专业人员,吸引和充实到修志队伍中来,让修志事业薪火相传。  

郑孟状、颜越虎、陈玉兰在《浙江通志》前合影。


根据王浩省长的讲话精神,会后,郑孟状和《浙江通志》副总纂颜越虎先生向与会相关部门领导提出由浙师大和省方志办牵头,共建“方志文化研究传承协同创新中心”的设想,得到肯定和支持。

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江南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陈玉兰教授参加了随后举行的《浙江通志》研讨会。

《浙江通志》编纂工作起步于2011年,于2022年6月全面完成出版任务。《浙江通志》共113卷,其中公开出版的111卷、131册,计1.13亿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