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之著《浙师之路》,历史回望办学路。走过的路不能忘,以史为鉴辟新途。”
近日,我如饥似渴地捧读了浙师大校友工作与发展联络办公室寄来的《浙师之路》。这是一部师大200余位新老学子和教师用真情实感记载母校创办60余年来与国同行、与师同梦、与时代同发展的煌煌巨著。上面四句小诗就是笔者读了这部大著后的初感。如果把这部巨著的创作比作是一台上演的大型舞台剧,它的剧名可取为“圆师之梦”,编剧与导演便是本书的主编周舸岷和周红霞,顾问则是师大书记蒋国俊和校长郑孟状,而策划、批准舞台剧上演并出版发行的却是中国文史出版社。
这部舞台剧的显著特点,一是演员的阵势大,参与演出的有234人次,演员中有历届学子、在校教师,还有历任书记和校长,上演人员达到了大众化、全员化;二是剧情的主线明确突出,即记叙的是师大从筚路蓝缕的起步到如今跻身于全国百强高校行列的历程。演员讲述的都是亲目所睹、躬身实践的人和事,写的是生动鲜活的真实历史,真情实感特别突出,感染力特别浓厚。
编写这部舞台剧有什么意义呢?笔者以为:
第一,继往开来,不忘走过的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部署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习总书记这段哲理性很深的话,同样适合对师大办学的回望。尽管师大如今已实现了“申博梦”、“安居梦”、“百强梦”,走到了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综合性大学的辉煌阶段,但也不能忘记过去筚路蓝缕、坎坷维艰的阶段,这样才能达到以史为鉴,继往开来。主编周舸岷老师写的《关于我校的校史和校名》、《从里桐坞到王马巷》和骆祥发校长写的《校园变迁录》等文章都用细致而真实的笔触写出了师大发展的全过程,体现了浙师人不忘过去的情怀。
第二,仰望“师魂”、“师碑”,不忘感恩母校培育情。
读着《浙师之路》,常被一些文中表述的忠诚于党的教育,乐于守望教师职位的精神感动至极。对他们铸就的“师魂”“师碑”敬仰得无以言表。如叶柏村老师在1987年教师节写的《临去秋波》,就是一篇倾诉守望教师职位的肺腑之言。这篇文章全文不过800余字,让我读了好几遍,每读一遍都近乎潸然泪下。叶老师一生中有一个“从吾所好”。文中写道:“我在《从吾所好》中能默默地对祖国、对人民做出一些平凡而琐屑的奉献,我心安理得,俯仰无愧。”他退休了,仍念念不忘他的“从吾所好”。文中这样写道:“我多么爱教师、爱讲台、爱粉笔、爱课桌椅,尤其爱青年学生的明眸笑靥。讲课对我来说是一种嗜好,一种享受,一种强烈的责任感,照自己的心愿,我是只要还有一口气,爬都想爬到教室去的。”多么执着而高尚的情怀!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人风范,是一位让人敬仰的为师者楷模。叶老师教过我,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他的课堂教学语言清晰流畅,没有一句多余的废话,用炉火纯青四个字来形容他的教学艺术毫不为过。尤其他的古典诗词教学既讲又唱,醉倒了所有听讲学子。我班的吴土根、邵介安等同学,除了课堂上享受外,还特地上门去向叶老师请教。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人一生中遇到一个好老师是人生的幸福,一个学校拥有一批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我想,凡是经叶老师授过课的学子都享受到了一份幸福。师大是育师的摇篮,是汇集名师的基地,学校有这些名师是学校的光荣与自豪。
我再说一位好老师,那就是本书的主编周舸岷老师,他是师大今世前身办学的元老,无论是治学还是对学校文明的建设,他都是功勋卓著的老前辈。论治学,他大学毕业后进入本校开初的杭师专、杭师院,就积极响应学校领导发出的做学问要“一手伸向古代,一手伸向外国”的号召,奋力拼搏,他不仅学古文,还学日语,不断筑牢、筑厚自己的教学功底,终于成为深谙古文的浙师大中文系主任;论对学校建校史的建设,他在编著《浙师之路》之前就编写了《师大往事》(1956—1985)和《浙师新途》(1986—2015)两本书。这两本书如今成了编写《浙师之路》这本宏富巨著的基础,如果说《浙师之路》是一部大型剧本,那么他原先编写的两本书就是预先写的故事脚本。我对周老师编写的《师大往事》和《浙师新途》两本书都饶有兴趣地仔细阅读了,并写出了读后感。《师大往事》的读后感是《回忆是一首激人心弦的诗——读<师大往事>》,据说此文被收录在师大的网络上;《浙师新途》的读后感是《开辟教育新途径是浙师大学子的永恒追求——喜读<浙师新途>》,刊登在2016年第二期浙师大校友杂志上,也被编入《浙师之路》的巨著。《浙师之路》的编写倾注了周老师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心血,诚如本书《后记》中所说“本书得以最终出版,周舸岷先生贡献至大”周老师对治学、校史建设贡献如此大,但他对学校的索求少之又少,他的人生信条是:“有寄无求心自在,崎岖历尽是康庄。”他是浙师大一头吃进的是草,奉献给人们的是美味牛奶的老黄牛。像叶柏村、周舸岷这样的老师在浙师大何止一、二!正是像他们这样的老师用亲身奋斗的心血铸就了母校的“师魂”,为浙师人树起了不朽的“师碑”!
我是本校前身杭州师院中本58(3)班的学生,是本校第一届本科毕业生。从1962年走出本校杭师院的校门后就一脚踏进了山区的淳安县,为效忠该县的教育,做了点点滴滴的工作,做出了一些平凡而琐屑的奉献,却受到了淳安人民的点赞。2019年10月淳安县委宣传部委派淳安电视台对我进行了两整天的实地采访,最后做成《赤子心 教育情》的人物专访视频向全县人民播放,浙师大得知消息后也翻录了此视频。我想我能取得这样点滴的成绩,其来源在浙师大的培养,我不能忘记感恩母校。《浙师之路》的出版,完全满足了历届从母校走出来的学子的心愿。
第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忘开辟浙师新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育的神圣职责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就是教育人的初心和使命。浙师秉承浙江高等师范教育的正统主学脉,是浙江高师教育的龙头,起着全省师资培训工作母机的作用,承担着为全省师资队伍的建设树立示范的重任。怎样树立示范?伟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今日的教育家要做一流的教育家,就必须“敢探未发现的新理”,“敢开人未开化的边疆”。浙师人应该有这样的创造和开辟精神,开辟出浙师发展的新路,这也许就是浙师人编纂出版这部《浙师之路》的初衷吧!
我感恩母校,感谢《浙师之路》的编辑同志!最后我用一首点赞的小诗来归结我读了《浙师之路》的心得:
赞浙师大的发展之路
筚路蓝缕启开步,历史回望办学路。
乐学敬业师生志,守望师道共相谋。
辗转已过六五旬,百强高校在眼目。
办学成果有目睹,师大赢来美誉度。
浙师人文精神厚,励学维实特质酷。
教育真谛需探究,继往开来辟新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