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的他,是《百家讲坛》最年轻的演讲者,被誉为《百家讲坛》“年轻一代的代表人物”。央视介绍说,他是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讲师。他自己却说:“我到复旦很久,跟别人提起母校,总是说浙师大,而不说复旦。”
12月21日晚,姜鹏回到母校浙师大,与学弟学妹们坐而论道。前一天,他还在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有过一次演讲。他说,自从上了《百家讲坛》,他成了大忙人,演讲、签售接踵而至,就好像他的历史系同事钱文忠。“他出名后,我很难有机会在系里见他一面,到央视录节目才碰到一回。”
在央视讲《汉武帝的三张面孔》时,姜鹏诠释了《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三部史书中,司马迁、班固和司马光所记载的汉武帝有着截然不同的三张面孔。他以犀利直白的语言和新意频频的历史观而引人瞩目。王立群也曾讲过汉武帝,但像姜鹏这样用三部史书比较同一个人,这在《百家讲坛》还是第一次。
回母校的这次演讲,姜鹏没有再说汉武帝,而是与大家分享他的读书心得,说一说《资治通鉴》。其实,姜鹏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宋史。他半开玩笑地说,之所以上央视选择说汉武帝,是因为“宋史学会的专家们不会来拍我的砖,说我哪里哪里讲错了”。
《资治通鉴》有294卷,如此浩大的鸿篇巨著,他读了两遍半。姜鹏对这部书极为推崇,他认为:“《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史排名前三的三部史书。”
“历史人物的评价可能见仁见智,不能单纯贴标签”
姜鹏上《百家讲坛》说历史,希望能告诉人们一些历史真相,以及一种读书方法。“现代人对历史人物存在很多误读。其实,许多人物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同一个人在不同史书中的形象可能见仁见智,不能单纯贴标签。”
姜鹏说,国人往往认为,宋代的军事能力很薄弱,军队不能打,实际上北宋对外战争的胜率达67%;而国人认为国力强盛的唐代,胜率不到40%。“蒙古人横扫欧亚大陆,仅仅用了三年时间;而蒙古攻打南宋,用了整整50年,其间还多次败给南宋军队,有一个蒙古可汗在四川战死。”
他提到五代的“官场不倒翁”冯道,欧阳修在《新五代史》评价他为“无廉耻者”。司马光与欧阳修的观点基本一致,认为冯道“圆滑、奸诈”,即“君有过则强谏力争,国败亡则竭节致死”才算得上忠。“五代一共14个皇帝,其中9个任用冯道为宰相。”
“而事实上,冯道在当时的声誉还不错。他到死时,家里也没什么存款,更没有‘海外存款’。”契丹人时常袭扰他的河北老家,他的钱全拿去救人了。他经常派人去契丹打听,被劫走的人里头有没有河北河间县人,如果有,就花钱赎人。
有一次,辽太宗一听说中原使者是冯道,兴奋地想亲自出城百里迎接,可见他的声誉在少数民族中有多好。五代的唐明宗是武夫出身,喜欢打猎,在冯道旁敲侧击说农民的生活艰辛,时常被伤害,唐明宗自知打猎会毁坏农田,就再也不打猎了。
“宋代人批评他‘不忠’,是因为在那个时代,忠于皇帝与忠于国家是一个概念。”姜鹏说。
目前,姜鹏还在央视录制新一期节目,主角是汉献帝,从汉献帝的角度看三国。“历史对汉献帝这个人有诸多误解,认为这个皇帝软弱无能,这是一个值得重新认识的人物。”姜鹏认为,刘协并非一个昏庸无能之辈。在当时,他对中国的逐步统一是有重要历史贡献的。在迁都长安后,体制运转不灵活,他执意重归洛阳,具有远大的政治眼光。没有他,曹操只不过是一个小军阀而已,难以完成统一大业。
关于历史误区,姜鹏也有过让他哭笑不得的经历:穿汉服原本只是个人爱好,有一个小姑娘,一个劲向他宣传恢复汉服礼仪。他被逼急了:“汉代人是不穿内裤的,你是不是要完整恢复汉代的礼仪?”小姑娘顿时满脸通红。
一度流行的唐装,真有不少人以为是唐代的东西。在姜鹏眼中,这其实就是清代的马褂。这种对襟衫是旗人穿的,跟唐朝一点关系都没有。
与姜鹏面对面:再上《百家讲坛》,会讲讲汉献帝
记者:汉武帝的“三张面孔”,您是怎么总结出来的?您如何评价这一“千古一帝”?
姜鹏:所谓“三张面孔”,只是修饰性说法,是指《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中各有一张汉武帝的面孔。我不赞成所谓“千古一帝”的说法,争议最大的,大概集中在他开疆拓土这一点上:民族生存空间和国内民生有点矛盾。对于汉武帝这一行为有人批判有人赞扬,很难讲谁对谁错,关键是说话者的立场。
记者:这几年国内有不少演绎汉武帝的影视作品,大型历史剧《汉武大帝》曾风靡一时,您觉得这些作品对汉武大帝的刻画是否到位?
姜鹏:我不看电视剧,但历史是历史,电视剧是电视剧,不能混为一谈。也不必用历史的标准去衡量电视剧,因为那本来就不是历史。
记者:浙师大四年求学,对你有何影响?
姜鹏:师大有许多非常好的老师,他们推荐我读了不少好书。我后来的研究集中在宋代,因为在师大认识了方如金老师,他是研究宋史的。我最初发表的几篇学术论文,就是在方老师指导下完成的。我到复旦大学很久,跟别人提起母校,总是说浙师大,而不说复旦。
记者:您如何评价《百家讲坛》的影响?
姜鹏:现在的《百家讲坛》的收视率可能比不上三四年前,但它曾经引发不少学术争议,现在的《百家讲坛》更注重学术严谨。
《百家讲坛》促进了图书的繁荣。《于丹论语心得》热卖,使《论语》思想得以普及。在上世纪80年代,中华书局出过一本杨伯峻写的《论语译注》,这本当年几乎卖不出去的书,现在一年能卖10万册———推荐看看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