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校第六届国学文化节开幕。师大学子们享受了一场传统文化的饕餮盛宴:“开心学国学”知识竞赛、经典诗文诵读大赛、一大波国学知识讲座、高大上的学术研讨会……在这一品牌项目之外,传统文化正以更丰富的形式与大学生“亲密接触”。
把汉服穿出文化味
“当天色黯淡下来,身着汉服的同袍们从我身边走过,我仿佛穿越到了汉朝,我就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古人。”大一新生王晶晔在朋友圈里写道。不久前,她作为芰荷汉服社社员,参加了第三届中华民族服饰展演暨西塘汉服文化周活动。
西塘汉服文化周活动由文化名人方文山发起,展现了汉服生活化、多元化的一面。芰荷汉服社自13年成立之初便受到主办方的邀请,与全国各地的同袍相会,共同探讨汉文化的魅力。
芰荷汉服社的名字取自《离骚》中的“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社团13年便成为《世界汉服组织成录》的一员,在学校里很受欢迎,每年招新都会收到一二百份报名表。不过,那些仅仅冲着“美美哒”汉服而来的小伙伴,常常会被刷下来。社团的创办人之一王恺说:“君子之风,仁礼之道才是汉服背后的真谛。”在社员们看来,借助汉服这种形式,推崇、复兴优秀传统文化,是他们的责任与使命。
人文学院社管会迎新时,芰荷汉服社开展汉服主题走秀,身着汉服表演情景剧,示范汉服礼仪。襟襦裙、交领襦裙、齐胸襦裙……社员们身着款式不一的汉服,向同学们做起了科普。不少汉服的“真爱粉”还自己掏腰包买材料制作汉服。“在寝室里,我就直接穿着‘中衣’(汉服的衬衣)睡觉。”铁杆粉丝徐圣洁说。模仿古制举办成人礼也是汉服社的特色活动,它还作为人文学院“承根寻梦,情铸国魂”国学文化节的一部分,获得了全国“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项目的称号。
社长赵日凡说,希望通过传统服饰让更多人体会传统文化之美。为此,汉服社还成立了自己的QQ群,适时推出和传统文化相关的问题,为新人们开设国学类课程。“宋代人民如何过立冬?”“寿司起源于中国?”一个个有趣的话题都让社员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体悟。
弘扬传统文化当然也要走出去,与国际接轨。11月12日,芰荷汉服社还参加了国际学院迎接留学生新生的活动,向“歪果仁”介绍、展示中华传统文化,把汉服穿出了“国际范”。
韵文入乐感受吟诵之美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11月9日,海峡两岸语文教学研讨暨第七届全国新语文尖峰论坛的现场,我校教师教育学院蔡伟教授身着唐装,用六种不同的方式吟唱起名作《出塞》。平长仄短、抑扬顿挫的音律唤醒了传统诗歌内在的生命力。
这是论坛展示部分,即经典诗词吟唱大赛的序幕。在比赛中,几多离愁的《虞美人》、低吟婉转的《声声慢》以及沉郁凄凉的《秋风赋》,每一首都在选手的吟唱中余音袅袅,别有风味。最终,我校教师教育学院的李圆月等八位参赛选手获得一等奖。
事实上,吟诵是研读传统文化的独门秘籍。平长仄短,依字行腔,韵字拖音……类似于“唱”古诗的形式更易于表达诗词文赋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绪。对于这一点,“素读”经典课程创始人、我校兼职教授陈琴老师特别有体会。
“吟诵可以给大学生提供一个直面传统文化的机会,改变一个人的气质。”陈琴认为,吟诵不仅能培养学生对汉字的敏感度、通读诸子百家的能力,更能怡养心性,濡染一份应有的书卷气。今年,她在我校小学教育专业专门开设了吟诵课。每堂课都有不少校外甚至从义乌赶来的旁听生。在课堂上,经常会有学生伸出食指,昂头闭眼,跟着音律,投入地吟诵经典名篇,感受吟诵之美。大三学生卢岚说,吟诵让她更好地体会到了古文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意韵。“我希望以后可以把这种方法融入小学课堂。”
事实上,在吟诵法的熏陶下,陈琴以往的学生个个都能达到“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写下千万言”的教学目标。《弟子规》《千字文》《大学》《中庸》《老子》等经典名篇全都滚瓜烂熟。
陈琴还将在我校建立吟诵社团,从大一学生中挑选种子学生,培养一批有志于国学教育、具有较高国学素养、掌握吟诵方法的未来教师。
给《明史》变个脸
《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336卷,分为目录、本纪、志、表、列传等编排体例,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两百多年的历史。能不能给《明史》变张脸,让它按照编年体排列呢?上学期,人文学院教授邱江宁就布置了一项特殊的课程作业。
上中国古代文学课的同学需要按照时间顺序,把每年的国家大事、官员升迁情况、天文历法等部分从《明史》中整理出来,形成编年体。每个同学分配到若干年份。这项作业还被纳入期末考评,占评分的30%。整理得比较完善的作业可得高分。
邱江宁教授说,这份作业是对同学们的学术训练。“改变《明史》的编排体例可以培养学生搜索、整理信息的能力。”《明史》卷帙浩繁,要想整理出每年发生哪些大事,既要有深厚的阅读古文的功底,还要有分清主次信息的能力。一开始,同学们叫苦不迭。“这份作业是一个很浩大的工程,基本上每一卷都要查阅。”陆沛恩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梳理出崇祯皇帝在位后期的大事小情。容易遗漏是一个大问题,“要反复检查,不断补充才行。”
按照编年体重新整理《明史》,不仅磨时间,考验耐心,还遭遇不少古今表述的“拦路虎”。比如古代的天干地支纪年法就让同学们十分吃力。“习惯了公元纪年法,看到‘甲午’、‘乙亥’很不适应。”
把336卷的《明史》从头到尾整理一遍,同学们也有不少感触。“我对明代的历史有了更加系统的了解,特别是自己整理过的那几年。”陆沛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