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光是我校1982级中文系本科生。87年本科毕业后他就到任教,后考研北大,并留在北大读博任教。4月19日,北京大学教授陈旭光应邀参加了我院文化创意前沿系列讲座第六讲。这次,他以学院兼职教授的身份给我院14级学生们上了一堂课。

    一些我们说烦了、用惯了的词,当被问及这些词语的意义时,能答上来的人却也是寥寥无几。“大众”与“大众文化”就是两个鲜明的例子。陈教授的讲座也由此开始。他从大众文化的语境、大众文化的概念、电影中大众文化观念的艰难历程三个方面对“大众”和“大众文化”进行解读。“大众、大众文化都不是新东东”他幽默地说道。    

    大众 、大众文化、 精英文化 、主流电影 、主旋律电影、艺术电影 、商业电影是陈教授讲座中的高频词。从文化的角度来衡量:中国电影经历了一个由原来的艺术电影、商业电影、主旋律电影分而治之,老死不相往来的状况而共同在全球化、全媒介的语境下向大众文化转化的过程,不妨命名为:“大众文化化”。
    当然,这是一种“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化”,是多元文化共生与融合的结果,其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如有“红色经典”资源、港台电影文化的资源、好莱坞电影文化资源、青年亚文化资源等。这些文化资源的拼贴、融合乃至错位,共同营造了多元化的中国当下电影的文化格局。

    陈教授表示,中国电影呈现“主流化”趋势。过去,中国电影的三分法: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艺术电影。而现在,中国电影的新提法:主流电影、主流商业大片、主流艺术电影。电影《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辛亥革命》等是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的典型,而《集结号》、《唐山大地震》、《风声》、《投名状》则是商业电影(大片)主流化代表。
    最后,陈教授谈到中国电影的文化格局和“大众文化”资源。港台电影资源与港台文化的“大陆化”和主流化(喜剧文化)占据着中国电影文化格局的半边天,红色经典的资源及主旋律电影俨然也开始大众化,如港式人文理念与个性精神片(《十月围城》)及无厘头喜剧文化:平民精神《分手大师》、《心花路放》。

    提问环节中,陈教授表示,如果有师大学生愿意去北大深造,他会给于最大的帮助,现场掌声如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