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云法,男,1968年出生,浙师大校友,现任温岭市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浙江省优秀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教师培训工作先进个人、台州市名师。担任校长期间,学校获得先进荣誉几十项。勤于研究,在教育部、省立项的课题研究达二十余项,撰写课题报告、论文在各级期刊发表和获奖达三十余篇。
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廖老师不断进修,先后获得了政治教育本科、教育管理本科与“中澳班”教育硕士研究生学历。通过多年教学实践的积累与教学理论的学习,他顺利完成了从“教师”到“教师之教师”这一身份的转变。
石塘海风,兢兢治学
1986年,年仅18岁的廖云法,作为当时少数师范专业毕业的老师,任教于浙江省箬山镇中心小学。“开始我怀揣着对教育的热情,看着学生会很动情。”那时的他转4次车可以到达山脚,再爬六百个阶梯才能抵达学校,但这却成为他坚守岗位的契机,他说道:“来去不便,我不知不觉就留在那里。”
对教育的投入和对孩子的关怀使得廖老师在24岁那年就当上了校长。“那时候兴起了幻灯机和录音机,还没有摄像录影,教育设备都停留在初级阶段。”没有打印机,廖云法就用钢板刻印讲义发给小朋友,他回忆道:“操作不当后衣服上就满是油墨。”
教学过程中,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孩子对学习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求。他思考:“我们当老师究竟能给学生留下什么呢?我们不应该仅仅注重知识的灌输,还应当对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培养负责,将学生放在本位。”本着这样的理念,他引导学生在学习之余提升自我,以便更好地与未来接轨。
中澳合作,孜孜进修
廖老师为指导教师论文评比,查阅资料直至凌晨。从教育孩子到培养教师,他完成从“教师”到“教师之教师”的身份转变。组织上的调配、工作环境的变化,让他不断学习和进修。“当我拥有的工作水平可能不适应更高层次的教育和管理时,就需要我调适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提升专业素养。”
廖老师在学习上孜孜以求,不断丰富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澳班”也提供给他不一样的视角,使他接触到西方教育的思想理念。“领导力的执行、课程领导等方面至今仍对我有很深的影响,”他接着说:“西方的教育理念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当然其中也需要一个‘中国化’的过程。”
薄弱的英语基础是他学习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毕业论文水平要求很高,最困难的在于要提交中英两个版本。”所幸,在英语老师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下,他顺利通过。澳方对基础教育兴趣浓厚,得益于丰富的教学经验,他受到肯定。最终,他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的精神取得了丰硕的果实。毕业时,澳方邀请他发言,那时他才知道他成为了七十多人中唯一一个“优秀毕业生”。
今年是师大的六十华诞,也是廖老师从事教育行业的第三十个年头。在回顾自己对教育的实践与追求的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师大的那一份特殊感情:“在师大有一种很亲切的感受。她就像一棵大树,愿她更加坚实丰茂;愿师大人更加殷实,不辜负她的栽培。”
(记者:文/夏静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