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下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影像研究中心主任、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我校中文系79级校友陈晓云教授,在邵馆报告厅为师大学子带来了一场名为我为你狂:电影明星与消费文化的讲座。虽然当时天气阴沉,却丝毫没有影响大家的热情,在讲座开始前10分钟,邵馆内就已挤满了人。

 

 

讲座中,陈晓云教授首先从影视明星,政界明星,体育明星分析了各类明星身上的特点,他说:现在的所有明星离不开影像,没有影像就没有现代的超级明星。他以奥戴丽赫本、朱丽叶比诺什、阮玲玉、周迅等女明星为例,诙谐生动地点出影视作品中看脸、“比颜值的现象并非浅薄或者低俗,而是荧幕需要,荧幕需要上镜、“生动、“暧昧”、“魅惑、“多义的脸,是影视成就了那些超级明星,明星难得的脸与颜值同样成就了影视作品。

影视作品对于明星的需要或许是北电和中戏产生的原因,陈晓云教授把明星的诞生的渠道分为3种模式:科班培养――以北电中戏为代表的影视学校,选秀节目――以超级女声和中国好声音为代表的娱乐节目,草根明星――其中以王宝强为代表。陈教授认为,科班培养的明星班究竟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的运气并没有学术研究,选秀节目捧红的明星则依赖于大众,依赖于这些明星的追逐者。至于草根明星,大多是偶然的成功,陈教授看来以上的明星产生方式均更多具备个案意义,并不具备作为电影工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普遍价值。

在影视明星方面,陈晓云教授又分析了演员和明星的差别,认为明星不一定有好的演技,有好演技的演员也不一定是明星,一个人是否成为明星与他的演技无关。就像能打却不能卖票房的甄子丹与部部烂片却部部卖钱的杨幂,天生就是演员的姜文与没有天赋却后天勤奋的刘德华。从几部电影票房上的成败与成本的投入分析,可以看出一个明星的真正价值在于他对电影票房带来的收益,陈晓云老师如此调侃道。

讲座持续近2个半小时,陈晓云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在座的同学们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