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生,男,1966年生,浙师大校友。现任宁波市惠贞书院校长、党总支书记,兼任江北区人大常委、宁波市教育学会中学物理研究分会副理事长,江北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副会长。宁波市首批名校长,首批“宁波市中小学十佳师德楷模”,澳大利亚伊迪斯・科文大学教育学硕士,199711月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


“中澳班的岁月,是不断‘更新’自己的岁月。”谈起印象中的师大时光,杨云生校长如是说,“教育要发展,最重要的是观念。”选择师大与澳大利亚伊迪斯科文大学合办的教育管理硕士班,在他看来,更是在更新教育观念的路途中迈出了一步。


学无止境,更新自我

“要做一个好校长,首先就要学会做一个好老师,而在中澳班的学习恰恰是我对自身教育观念的完善过程。”杨云生校长在谈起教育时强调,优质的课堂文化,不能以老师为中心,而应该秉承“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多元、适切的课堂模式。自1995年担任高中校长以来,他每周早晨、下午至少到各个班级、学生餐厅“巡游”三次,每学期至少听课36节,及时发现并记录工作中的第一手资料。


聊到中澳班教育管理理念的学习,杨校长直言受益匪浅。“师大不乏好老师、好学生,更有良好的教学氛围。在中澳班学习,不仅吸取了许多好的教育理念,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在他看来,对教学的认知是永无止境的,要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就必须先提高自身的理念和素养。

“当离开这个学校时,能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给学校、教师留下点什么,那就是我的成功。”


践行理念,承担使命

20071月,杨云生被宁波市教育局评为宁波市“十五”教育科研先进个人,2000年以来,他主持或执笔的10项课题更是在省、市级优秀课题评选中获奖,撰写的30多篇论文在国家级公开刊物上发表。2006年起筹划近80万字的“文化三书”,已出版《承担文化育人的历史使命――慈溪实验高级中学文化建设探颐》、《夯实学校发展的根基――学科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两部专著,第三部《颠覆与重建――课堂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也即将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在教育科研的道路上,他从没有忘记要不断学习、探索,继而收获更趋于完整的自己。


“更多的是一个人生态度吧,路是走不完的,创新不止在教学,更应该在自身。”多年来,他坚持工作、研究一体化,力争以全新的理念去创造,去融合,创设一种更适合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管理模式。

作为当下惠贞书院的“掌门人”,杨校长直言,惠贞书院,作为我国著名藏书家范钦的后裔和宁波市人民政府投资的学校,承担着建立“书院新文化”打造教育新高地的使命重任,在这一过程中“要时时追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我不是学校的指挥者,但至少要争做一个好的领跑者。”


“‘教育’这两个字对我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事业那么简单,我更愿意把它当作一种使命。”访谈最后,杨云生校长用一句话总结对教育的看法,同时对迎来60华诞的师大献上了最真挚的祝福:“幸运的是结缘师大,愿师大越来越好。”

(记者:文/王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