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健民,男,浙师大校友。现任温州医科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高教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高教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九三学社温州市副主委、浙江省委员,温州市政协原秘书长。


谈起治学,周建民老师可谓是成果累累的教授,其多篇化学论文研究收录于国内外SCI、国家权威学术期刊;谈起高校改革,他是多年奋斗第一线的实践者和理论者,其改革理论曾被《新华文摘》全文摘录。当化学教授碰上教育管理,当教育实践碰上理论学习,文理相加、学用结合,周健民老师向我们展示了这各中相加所产生的奇妙“化学反应”。

谈起在师大求学的经历,周健民老师不住感慨“意义深远、影响深刻”。虽然年近五十的周健民教授已然在学术、工作领域小有成就,但是出于工作需要和求学意愿,周健民老师接受校方的委派,肩负改革重任,前往师大学习教育管理的专业课程。用周健民老师的话来说,教育学管理是一门文科性较强的课程,而自己是一名专攻于化学研究的“理科生”。工作需要是求学的客观要求,而出于主观的想法,周健民老师认为,只有文理相加,人才能够多面而完全。


如果说,在师大的求学过程中,文科思维拓展了人格,那么,多年的改革实践配以理论的学习促成了周健民老师的一次成功转身。周健民老师分享道:“毕业之后,很快我就有幸在《新华文摘》、《教育研究》上发表我的教育论文,获得了‘十二五’规划的国家课题,我的教育改革提案也得到了领导人的批示,这真的是非常难得的。”

多年的实践经验辅助着理论学习,尽管文理上存在着分别,但周健民老师却并没有在师大的求学中感到吃力,反而非常适应。在“中澳班”的课程学习中,周健民老师分享道,他经常代表小组进行成果展示,他的见地与思考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这与他多年的改革心路划不开联系。理论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在对概念的学习中,周健民老师总能够有具象的理解。“在师大最快乐的事情,大概就是被大家肯定吧!”周健民老师笑声爽朗地说。

除此之外,理论的研究深化和在“中澳班”中的多元化交流亦带给了周健民老师新思路。“我觉得,这段学习历程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我的视角变多了,而且能够把知识运用到现在高校的改革当中去。”周健民老师说。随着理论学习的加深,和“中澳班”中其他同学的交流也愈发深入,这些来自浙江各个学校教育前沿的高层领导的想法与建议给周健民老师打开了新的思路。现耕耘在温州医科大学教师教育发展中心和高教研究所的周健民老师正以“校内真正做到文化育人”和“校外政府给予高校学术自主”的理念积极推动高校改革实践。


而在师大求学的转身之行,周健民老师感恩一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回顾自己多年奋斗的学术、教学之路,周健民老师感慨良多,“宁静致远”是他坚持一路的座右铭。在人生的大容器里,应当用更多元、跨领域的视角去丰富自己的人生,文理相加、学用结合便是周健民老师一次成功的化学实验。

(记者:文/王希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