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下午,小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校友志愿服务中心的志愿者们走进了预约好的王行知老师家中,王老师和他夫人张桂芳老师热情招待了我们,那份亲切和温暖,驱散了初春寒雨带给我们的几分凉意。
大家围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慢慢谈起了王行知老师偕同夫人认捐“新东大”座位的初衷。王老师说道:“我1979年到浙师大教书,1990年离休。到今天,已经与师大一起生活了很多年。这次捐赠,也是想要做个纪念。你看,我捐赠的金额是60周年校庆年份—2016,再加上我的出生年份—1928。”
王老师还分享了他来浙师任教的缘由和其中的变迁史,也提到了在教学生涯中他的一个得意门生——现在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杨学明校友。大家都忍不住赞叹:“果然是名师出高徒。”王老师非常谦虚地说:“我也只是教了他的科技英语,更多的在于其他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交流中,我们一位志愿者流露出对王老师自传式PPT影集的好奇。提起这个,王老师的精神更显矍铄了几分,他马上操作电脑给我们放映,那熟练的动作,毫不逊于我们年轻人。
(20150418金华晚报第4版)
一张张图文并茂的PPT呈现在我们面前,王老师用他那满含怀念的声音,带领我们走回他的漫长岁月:
“2014年11月8日,真是惊险的一天!我走到公交车站‘师大公寓’,一辆车从后面撞了我。还好没有大碍。可能得益于我天天坚持慢跑,风雨无阻,骨骼较为强健。”
“真是万幸!”志愿者们惊叹并异口同声。
“哎,是啊。来,你们看——”
“这是我在义乌出生。这是我一周岁跟随父亲到南京。三岁上幼稚园,五岁就上小学了。抗战爆发后,我们不得不回到义乌。这是我初中的时候。我当时读了四学期的初中,三学期的高中,就考了大学。”
王老师先后考取了国立英士大学土木系,国立中央大学(即南京大学)物理系,北京外国语学校英文部,这学历不得不让我们惊叹。只是,大学还未修读完毕,王老师就第一批报名参加了抗美援朝志愿军。“那时美国空军经常来扫射,我们只能在夜里行军,而且也不一定安全,还需要躲避敌军。”在俘管团的日子里,王老师主要负责《New Life》报纸的编辑工作,“那些俘虏投稿都很积极。其实他们都很善良。当然我们组织也很优待俘虏。”
(20030723金华晚报第11版)
接着,王老师又打开了另一份电子相册,里面记载了他和家人的许多幸福时光,包括多年来他和爱人张老师的年度旅行。两位老人,手牵手,走遍了各地秀美风光,也并肩走过了漫长人生。
王老师还讲述了他35年坚持慢跑的经历,叮嘱我们年轻人要当心身体,“管住嘴,迈开腿,少熬夜。”
(20140719金华晚报第4版)
此外,王老师也给了年轻学子们一些人生建议:“我觉得,你们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坚定的信仰。还要趁着年轻多学习,不用求多,贵在精。”
最后,志愿者们与王老师、张老师伉俪合影一张,在满满收获中,愉快地结束了本次专访。
采访团:胡秀玲、方欣、罗玥严、刘丽、鲁观军
撰文:鲁观军
摄影:方欣
审稿:王行知、胡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