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系校情
4月19日午后,天气清朗,阳光甚好,微风不燥。在校友办沈敏老师和校友志愿服务中心志愿者们的陪伴下,王尚文和陈兰村老师登上“书东坡”,举行了校友林的认捐挂牌仪式。
大家在树下合影后,再次回望这两棵挺拔的树,不免都心有感触。
两棵树,两块牌,两句寄语,满含的却是对师大的同一份深厚情谊。
一如王老师的诗意含情:“恰处东经交北纬,紧邻春月与秋阳。”
一如陈老师的诚挚真心:“师大是我家,永远在一起。”
一片校友林,连系着一生浙师情。
坡语人生
挂牌仪式后,我们大家围坐在山坡上的石桌旁,听王老师和陈老师娓娓道出专属于他们的过往故事与人生感思。个中滋味与哲理,唯有留待读者自己细细品味。
昨日憾事,今朝哲思
初坐定,谈起我们的家乡,两位老师似都很熟识。一位来自广西南宁的志愿者不禁好奇老师们游历过多少地方。
“我去过的地方不如陈老师多,也还有很多地方不曾到过。唉,算了,机会错过就错过了。”王老师的语气中透露出些许的遗憾。是啊,世界那么大,有机会该多去走走看看。
回望人生足迹,难免忆起过往,王老师也确对我们提起了另一件让他遗憾至今的事。原来,王老师当年在金华师范教书时,曾从宿舍楼上望见一群学生在打一个偷饭的青年农民。王老师叹息道,饿了就偷的行为是不对,但因此便打人,更不对,可惜的是,他当年未能及时走下楼去加以阻止。
虽至今仍深感愧疚,但这件事也给了王老师许多思考:“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有同情心固然重要,但关键还是要把这份恻隐之心转化成行动。”我们听了,都有所感触。
在谈及4月16日的浙师61周年校庆工作时,王老师就其高中母校在平等对待校友上仍存在不足一事表达了些许缺憾与失望之情,并针对此事,与我们分享了他的感思。
“任何学校,对待学生,都不能有势利眼。”王老师声调微扬,“成就很大的校友能获得学校的尊重,得到很高的待遇,但那些默默耕耘在教学、办公第一线的普通老师、科员,甚至后来当了农民、工人的校友,也不能被冷落。他们都是人,都是我们的校友啊,都值得我们信任、尊重。”我们纷纷颔首称是。
“我觉得,校庆的时候,也要邀请一些普通校友作为代表出席,让他们也能够得到温暖。学校就是培养人的地方,要以人为本,培养出有人性有品格有尊严的人,这一点非常重要。”陈老师也适时补充道:“要一视同仁。”我们颇觉受益良多,这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日影西斜,风声簌簌。愉快的时光总是特别短暂,在一片欢笑声中,我们送王、陈两位老师离开,结束了这次收获满满的访谈。
峥嵘岁月,意气风华
正慨叹“好山好水看不足”时,陈老师与我们分享了他当年意气风发,徒手攀爬华山的冒险经历,让我们有幸体验了一把华山的险峻雄奇之美。仔细一问才知道,原来陈老师竟是“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的会员,难怪能有这许多游历的好机会!
在一起听了王老师“60年粮票吃不饱,中秋节月饼(屑)当宝贝”的故事后,陈老师也不禁想起了他当时的大学生活:和班级同学一起,种蔬菜卖给老师换得粮票,切馒头烤做饼干代替点心,摘槐花和上面粉煮成糊糊……同处在艰难的时代,同样不寻常的生活,也许我们无法真正感同身受,但终能有所体悟。
大学毕业任教后,陈老师曾带过一届了不起的班级——“八三干部班”。在当年的毕业典礼上,陈老师赠予了他们一句话:“你们以后当领导了,要善待群众。”三十年后的同学会上,学生们依然记得陈老师对他们的教导与期望,并且始终切实付诸工作。不仅陈老师为他们感到自豪,一旁的我们,也想为他们竖起大拇指!
最后,我们又称赞了王老师亲写的寄语,不难从中想见他的卓著文采,真是“清风凉夏生笔意,风流风华皆是他”。陈老师对此也很是欣赏,几次夸奖他是“人文的大才子”,又忍不住向我们推荐了王老师编写的现代蒙学读本——《人之初》。在听了王老师的简单介绍后,我们一行人都被激起了阅读的兴趣,纷纷表示有机会一定拜读。
而颇具书生气质的陈老师自身却表现的极为谦虚,被王老师爽朗一笑点破后,他才不紧不缓地告诉我们,他有每天坚持阅读的好习惯,并且也正在写书。风姿特秀,高而徐引,尔雅温文,陈老师的此种姿态,实是人文风华的另一种体现。
日暮,风起,我们陪着陈、王两位老师下坡,带着满满的收获,与他们热情话别,愉快地结束了这次访谈。
文字:鲁观军
图片:刘丽
审稿:陈兰村、金风华、胡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