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一个普通的日子,对于浙江师大政史781班同学来说却有着特殊意义:他们满怀同学情、师生谊、母校恩,纷纷从全省各地来了,甚至从北京、广州、济南、上海等地不辞辛苦地赶来了,共同汇聚到金华尖峰山脚下。因为40年前的这一天,是他们入学的日子,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起点,生命中一段难忘的岁月……
政史781班是我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届学生,全班44人,其中女同学8人。一人因病留级到79级。大学毕业后,同学们虽然各奔东西,在各自的教学等工作岗位上施展才华、各有所成,但每过几年总会团聚一次,因为四年同窗产生的诸多情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没有淡化,反而在内心慢慢地积聚着、发酵着,于是借着同学会这一机会来一次尽情的渲泄与释放。
星转斗移,春秋交替,时间进入2018年,举办同学会的建议又在同学中出现,并很快形成共识:纪念入学40周年,在母校办最合适。于是,同学会筹备组积极规划, 同学们在“快乐政史781”同学群中建言献策,10月16日,入学40周年同学会会务组在群中发出热情的召唤:“亲爱的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高村的大学时光吗?还记得我们曾经共同拥有的温馨往事吗?同窗岁月,依稀如昨。期盼相聚时刻,是每一位同学魂牵梦绕的愿望,现在这一愿望即将实现……”同学会组织者李菲曾长期在省教育厅及高校工作,他与同学李赋忠、陈东、蒋生贵专程到金华和母校,落实各个方面的事宜。同学何伟则在吃住行等方面作了周到安排。
10月19日,同学们纷纷从各地来到金华国贸景澜大饭店报到,10月20日这天上午,拉开了同学会的重头戏——重返母校。
“母校变大变漂亮,根本认不出来了。”同学马晓玲来自山东济南,毕业36年后第一次重返母校,对母校的喜人变化从内心感到高兴与自豪。
对母校情况熟悉的同学介绍了母校的几个“3”:学生3万人、教师3000人、占地3000多亩……
金秋十月,花红草绿。漫步在母校校园,无论是第一次重返母校还是多次来过母校的同学,都心情激动,当年难忘的一幕幕涌上心头,并特别感谢母校作出的接待安排。
同学们刚下大巴,校友办主任童卫丰和金风华老师及来自法政学院、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等的五名学生志愿者前来迎接。接下来的几处参观活动,金风华和学生志愿者全程陪同。
当年的政史系,后来随着母校的发展一分为三,分别并入人文学院、法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同学们首先参观了人文学院,其中的契约文书馆、文博馆令人印象深刻。接着,在系友、法政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周志山的陪同下,参观了法政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周志山手握话筒作了精彩介绍,还为每位同学赠送了学院的纪念品、让同学们签名留念。法政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这些年的发展,让同学们骄傲。
走进校史博物馆,大幅的母校老照片和新校园照片,从一个侧面清晰地反映出改革开放40年来母校的深刻变化;点开校友查询系统,很方便地查到当年的毕业合影和每个人的姓名;在校友风采墙,省功勋教师,曾任温州二中校长的同学王朝曙的照片和简介上榜,同学们纷纷向他祝贺。非洲博物馆,向同学们展现了母校这些年发展的一大亮点,也让同学们从一个侧面了解了非洲文化与历史……
同学陈官忠、陈卫中等毕业后曾留校任教并担任相关职务,如今故地重游,十分感慨。
中午是自助餐,母校还给了同学们一个惊喜:每人多一份大块肉加菜底,这是当年许多同学的最爱,虽说口味与当年的稍有不同。
接着,我们来到老五号楼——当年,我们在二楼左边一间教室上了四年课。桌椅、黑板虽早换过,朝向也相反,窗外的景色也变了,但是这儿留下的四年珍贵的回忆,还是让人感慨万千。同学陈东假扮老师走进教室准备上课,在班长、来自北京的海军退休大校吴纯光的“起立”声中,同学们一起站起来。陈东:“同学们好。”同学们:“老师好……”重温的这一幕,引发同学们的阵阵笑声和掌声,和着岁月留下的几多温暖。
这诚如同学李菲在教室前朗诵的那首自己写的诗作:《七律政史78级入学四十周年同学会感言》:“金秋十月丹桂香,同窗聚首尖峰岗。踏进校园寻故事,不见当年牛津样。四十年华弹指间,青春无悔有篇章。同是六零退休人,共谋生活享安康。”
来到三楼,当年30多名男生曾睡过2年多时间的一间教室,又让男同学想起不少往事、趣事。有同学说:“当年学校的学生宿舍不够,只能这样将就一下,这么多男生住一间教室,恐怕在那时的高校少见。”
感谢母校保留了老五号楼,让这些老校友们能重温曾经的年少与美好的读书时光。老五号楼前,同学们纷纷拍照留念:有单人的、有合影的;合影的有小组的、有同寝室的。最后是大合影。副校长张根福百忙之中挤出时间与同学们见面、合影,让同学们感动。
找一个空,同学孙音音去探望了一位任课老师。孙音音是政史781班公认的才女,这从她同学会前写的《相约金秋——致政史781班全体同学》中可见一斑。其中写道——
四十年前的秋天,我们相逢在北山下、高村旁。来不及拂去广阔天地的泥土,顾不上洗却工厂车间的机油;带着蹉跎十年的风霜,还有为人父母的沧桑;身着戎装的英武军人,还有应届毕业的幸运少年……真可谓斑驳人生,管中窥豹,江河横流,五味杂陈。然而,九九归一,从此,我们拥有了伴随此生的同一个称呼——“同学”。
我们曾经徜徉在藏书羞涩的图书馆,流连于简陋狭小的阅览室,求知饥渴让方寸之地充满魅力;我们曾经往返于设施陈旧的教学楼,落座于逼仄无华的小教室,思想飞扬使我们拥有了整个世界。我们曾经迎着霞光晨跑,追逐太阳也追逐着流逝的时光;我们曾经为女排欢呼痴狂,只因久蓄的青春能量在那一刻释放。不曾忘,夜半宿舍的争论面红耳赤又乐在其中;不曾忘,拿被子捂门窗偷听邓丽君歌的陶醉又忐忑;不曾忘,男生的引吭高歌如天籁之音成班级一绝;不曾忘,女生的浅吟低唱技惊四座竟将樱花变地瓜……从此,高村不高心气高,北山不老情至老。 朝发已然夕丝,青葱渐近暮年。岁月留痕,冷暖自知,各写春秋。当年对未来的憧憬,随风已成过往的回忆点滴,曾经跃跃欲试的期待,只留下匆匆脚步一串。历经四十年风雨磨砺,我们收获了桃李芳菲的淡泊、商海搏击的傲娇、驰骋军旅的豪迈、为民公仆的担当、新闻耕耘的不怠、心系桑梓的大爱……终究初心依旧,情怀不变。因为,我们收获了自己……
当同学们结束参观、依依不舍地坐上大巴缓缓驶离母校大门时,心怀感激之情:感谢当年的高考新政策,同学们有缘进入母校,同窗四年;感谢老师的培养,同学们的人生有了新的飞跃,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思想、素质基础。祝福老师们,祝福母校。
下午,同学们游览了北山的黄大仙祖宫和双龙洞、冰壶洞。晚餐时,同学会会务组专门订了一只大的生日蛋糕,分切给每位同学,向今年60岁、70岁的同学庆贺生日,让这些同学倍感亲切。
次日上午,座谈会成为这次同学会的又一个高潮:同学们踊跃发言,忆当年的校园、忆老师,谈人生、谈家庭,竟然从上午9时一直开到中午12时半,许多同学都还有许多话想说,却没有时间。
这次同学会,有5位同学因各种原因没能前来,但纷纷向同学们表示思念之情。特殊的时代,造成同学间年纪最大相差16岁。而毕业36年,全班44人全都健在,让同学们深感欣慰。
班长吴纯光的发言,道出了同学们的心声:“光阴似箭,40年漫长岁月,弹指一挥间!40年前,在时代大变革的前夜,我们44位同学抓住了历史机遇,从四面八方来到金华高村,历时四年的充电、加油、蓄能……40年来,我们政史781班的44位同学,无论是坚守三尺讲台的,还是在市场大潮中搏击冲浪的,以及在其他领域艰苦经营的,都很好地展示了自己的才华,燃烧了如火的青春,书写了精彩的历史,赢得了同行、社会和他人的尊重,有的成果已经永久地载入当地和行业的史册!40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次聚会金华高村,追寻逝去的青春,追忆四年校园中的有情、有趣、有憾的往事,感慨时代的沧桑巨变,交流和享受历经奋斗换来的满意知足和微笑……如今,步入耳顺之年我们,功成名就,孙儿绕膝,利用这一难得的聚会,一起切磋交流健康快乐的智慧和经验……”
老五号楼前到老校门口(已拆),有几排枝繁叶茂的松树,正是当年同学们与其他班同学种植。同学周志雄曾回忆道:“记得当年同学们积极种树,直到天黑才完成任务。这些松树,不正象征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与母校之间的深情厚谊?”
相聚终有分手时,同学们期待四年后的2022年大学毕业40周年时再相会!
(作者系浙师大政史781班同学·金华日报社首席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