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孩子们晚上好!我是若若老师,希望我的睡前故事能陪伴你们甜甜地入梦……”
这是若若老师在“用耳朵阅读”栏目为学生们录制的第一篇睡前故事,14个月,200多篇故事,2.5万人次收听。从喀麦隆孔子学院支教两年,到成为家长孩子们眼里“最会讲故事的老师”,她正是浙江师范大学众多优秀校友之一,陈若。
“用耳朵阅读”让孩子主动阅读
2017年9月,陈若新接手杭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102班的班主任工作和语文教学工作。如何营造班级阅读氛围,使一年级的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陈若根据班级情况尝试了许多方法。
在一次偶然的阅读中,她读到:“莫言与几位著名作家就‘童年阅读经验’题目进行座谈,其他作家都侃侃而谈自己童年曾读过哪些书,轮到莫言发言时,他说:‘当你们饱览群书时,我也在阅读,但你们阅读是用眼睛,我用的是耳朵。’”
就这样,陈若想到了“用耳朵阅读”,她想把文字变成声音,让学生用耳朵接受新鲜、趣味的言语。2018年1月27日,陈若用自己暖心的声音为学生们录制了第一篇睡前故事。之后的每个周末,甚至寒暑假的每一天,她都一如既往地坚持着属于她和学生们的“睡前故事”。不仅如此,陈若还开设了“读给家长”“读课文”“和孩子一起讲故事”等栏目,让“用耳朵阅读”走进课后,走进家庭,走近家长,也让孩子们过了一把小主播的瘾。
在这份坚持里,越来越多的新世纪学生爱听陈若的睡前故事,他们用耳朵阅读,为自身的阅读量提供了额外的补充。在积极主动的阅读中,孩子们打开了思维之门,并使自己的言语生命力得到滋养,言语运用力得到发展。
考虑到学校住宿制的特色,陈若从去年10月开始,为1-3学部的住校生录制了专属睡前故事,至今已有63篇。每天晚上,孩子们用耳朵阅读,在奇幻的想象中入睡,校园生活也变得更加温暖。
师大,让我更自信,更坚强!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和党员,陈若为家校的多元合作架起了友谊之桥。家校间,将心比心,朝着同一方向助力孩子成长。当许多家长感动于陈若的坚持时,陈若却觉得自己只是在做一件平凡的小事。她说,因为热爱教育,真切的想为孩子们做些有益于成长的事。老师的成长历程,是学生最好的学习手册。这位在教师岗位上翩翩起舞的师大人,她说,多亏了在师大四年的磨砺,才有了今天的自己。
2012年夏天,陈若和学院骨干班的37位学生赴武汉进行“50元15天”的就业体检训练。每天凌晨一二点睡觉,清晨04:45起床,啃着馒头奔向武汉火车站卖报纸发传单。“问了上百家也找不到工作时,掉眼泪会赶紧擦掉,继续寻找一切机会,陈若回忆道。”从武汉回来后,她就呆在学校里制作就业体验的纪录片。这次经历让她在生活技能上迅速提升,在与人的交往中也更加自信。
若若老师还有一封给母校的信。
给母校浙师大的一封信:
此刻,伴随舒缓的睡前音乐,我在备忘录里开始回忆与浙师的点点滴滴。
记忆中,有九年前刚踏入浙师的那一幕,五年前毕业时的那一幕,三年前回母校给学弟学妹们作报告时的那一幕……突然湿了眼眶,原来,这些年我与浙师之间的故事竟如此美好!
“感恩”是我最想对浙师说的心里话。很难想象,大学四年,我就像沉默在海底的小鱼儿,又跳出了海面,看到了从东方缓缓升起的太阳。在这里,我遇见了自己的人生导师,在导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成长。在浙师的一个个舞台上,我收获了自信和能力,也在不断努力的过程中收获了属于自己的亮光。
毕业多年,依旧怀念曾经的大学时光。我想,怀念的不仅仅是那些年我们走过的浙师小路,我们品过的浙师美味,还有我们曾在这里,挥洒过青春,倾注过汗水,迸发出力量,展示过风采,收获过成长!
一句“我是浙师人”,多么自豪有力!
遇见浙师,犹如遇见生命之彩,听见生命之声!
我爱您!亲爱的“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