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原浙江师范学院金华分校东阳教学点中文781班的同学们齐聚浙师大,一同庆祝入学四十周年。
他们是一群同学年龄跨度很大的师大学子:据781班的同学们回忆,当时最小的应届生1963年12月出生,最大的1947年7月出生,年龄差距为16岁半。四十载岁月洗礼已然淡化他们的年龄差距,但唯一不变的还是那份回家看看的赤子之情与历久弥深的同窗之谊。
史馆初涉,长怀恩师。伫立在照片墙前,细心的同学指着墙上的照片说:“这是我们当年的老师啊!”大家看了一遍又一遍,迟迟不肯离开。
浙江师范学院金华分校东阳教学点已不复存在,金华分校也已并入师大而成为历史,浙师大是唯一现存的大学母校。校史馆内,大家时而感叹母校的发展,时而谈起当年的情景,感慨不尽:“这里的图书馆可真气派啊!”“我们当时就属于金华分校的呢!”王超同学喜笑颜开:“浙师大档案馆的电子资料库里面终于找到本班同学名单,其中本人名字赫然在列,有图有真相,从此不再怀疑自己是路边捡来的野孩子,养母不在了,亲妈还在,俺是老妈亲生的!”……
校友的回忆激起随行志愿者的兴趣,从781班学长(姐)的口中,我们了解到,1977年是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第一年,由各省市自主命题,而1978年是全国统一高考的第一年。为了应对学校办学条件无法跟上的问题,浙江师范学院金华分校在东阳、义乌、兰溪等地增设了7个教学点,后来又撤并调整为4个。当年分校教学点的学习环境远比不上本部,但是大家都非常努力,无论是对待学习还是对待生活,781班的同学都是积极向上。勤奋学习、排演婺剧、开展篮球赛……,在贫瘠的土壤中盛放出朵朵向阳花。用一位同学的话说:“当时我们是真正地接受了素质教育。”
中文781班文艺汇演婺剧经典折子戏《牡丹对课》。陈月芬扮演白牡丹,楼初阳扮演其父白云龙(拍这张照片时楼初阳已下舞台),丁耀明扮演书僮,张先进扮演吕洞宾。
(东阳教学点原教学楼)
中文781班同学在这样的环境下磨砺出不畏艰苦、爱学敬业的品质。他们毕业走上社会工作岗位后,继续秉持这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各自岗位上努力工作,不断为社会做出贡献。有的同学成长为重要党政领导干部,有的同学成长为教育行业的领军人物,他们为浙师母校争光添彩,为浙师学子树立了榜样。
随后,781班的同学们前往美术学院参观了校友书画展。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无数春秋夜,今终聚欲散;会有重逢日,自在万里喧。无论是四十年,还是今后的五十年、六十年,母校啊,永远在“浙”里,等待你们的再次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