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汪柏江,我校人文学院中文系82级知名校友。先后在中专师范任教,县、市、区机关工作,复下海经商,足迹遍及海内外,同时开始越地古籍收藏,并建有私人藏书楼“天泉山房”。藏余,他亦作古籍整理与研究,已出版《善本书所见录》、《王阳明绍兴事迹考》等专著。现任浙江省越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兼职教授。
4月29日下午,汪柏江教授的聘任仪式在人文学院举行。人文学院党委书记李翔翔为汪柏江教授颁发聘任证书,聘任其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南文化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人文学院执行院长李圣华介绍了汪柏松教授丰富的人生履历,并对其受聘为人文学院兼职教授表示热烈欢迎。
作为一位上下求索的行者,汪柏江校友在同一片天空下以不同的姿态不断完善着自己的选择。正如他所言:“人生一世,莫不在选择。既然有所选择,就该无怨无悔;既然有所选择,就该做到极致。”他用“求索”“为师”“从商”“环游”“古籍收藏”的经历拼凑出了独属于他的那片“行者的天空”。
独自行吟求索,追寻屈子踪迹
在浙师求学期间,汪泊江老师一发不可救药的爱上了楚辞,出于对楚辞的热爱,在母校的帮助下,他曾一人赴湘鄂考察屈原行踪。1985年开始准备,1986年历时44天沿着屈原流放路线独自考察。“为探寻屈子行吟迹,我从他的出生地秭归走到了汨罗江,这是我人生过程中珍贵的旅程。”汪老师如是说道。
师范岁月印记,自渡迷茫年代
在浙师求学期间,汪泊江老师一发不可救药的爱上了楚辞,出于对楚辞的热爱,在母校的帮助下,他曾一人赴湘鄂考察屈原行踪。1985年开始准备,1986年历时44天沿着屈原流放路线独自考察。“为探寻屈子行吟迹,我从他的出生地秭归走到了汨罗江,这是我人生过程中珍贵的旅程。”汪老师如是说道。
商海沉浮颠簸,参透博弈之道
引商圣陶朱公范蠡,弃仕从商历艰辛。“从这一天起,我要学做一个商人:数着铜板,抱布贸丝;做好一个梦:把你兜里的钱合法地变成我的钱。有了钱,就可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汪老师的从商目的是如此单纯美好,他的经商之途却也坎坷艰辛,但他的收获也是硕果累累。
漫漫遨游发现,且行且吟且悟
世界那么大,他要去看看。非洲、西欧、北欧、东欧、南亚、大洋洲、美洲,汪老师走过了约40个国家地区。他的“世界之旅”不只是对千山万水的游览,更是对人情世故的参悟。他在世界的许多角落都留下了足迹,也在自己的心上烙下了独特的印记。
沉溺古越文化,收藏研究古籍
(私人藏书阁“天泉山房”)
汪老师还热衷于收集越地古籍,多年来致力于绍兴乡邦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并建有私人藏书楼“天泉山房”。楼藏古籍约三万册,经史子集靡不必备。关于“为何藏书”这一问题,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一为古籍整理;二为学者交流;三为学生教育。
汪柏江老师以 “学生”“教师”“商人”“旅者”“藏家”这几种不同的姿态为我们展现了其漫漫人生征途中对自我选择的态度,激励着新一代的浙师学子向着自我选择不断奋进、用行动书写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