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518日,浙江师范大学物理79226位同学在初夏之际齐聚母校,一同庆祝毕业40周年

 


 学校校友办和物电学院院办老师们热情接待了返校校友并召开了座谈会。座谈会中,年近古稀的校友们你一言我一语,天南海北地讲述着留存在记忆中的时光。谈笑声恍若一个个音符交织在会议室的空气中,奏唱着这个盛夏的相聚。




 座谈会结束后,校友们沐浴着暖阳,前往杏园餐厅。老校友们边走边聊,与母校阔别多年,自然认不清当时的小路已然直贯东西,有了数不尽的人流车辆。路旁的石榴、银杏摇曳着,谁知待育树之人返校之时,他的小树苗已然长成苍天大树,荫蔽了一代又一代,送走了一届又一届。


 记忆的流光浮动着,回到校友们入学之时——1976年,当时学校还只有中文、数学与物理三个系。到了1977年的12,学校在恢复高考的背景下抓住时机创建了政史系,于1978,又增设了化学与英语两系。校友们毕业之际,学校已从曾经的三系鼎立渐渐扩充为六系多元发展。


 曾经那幢勉强容纳六系学生用餐的小矮房也变成了分列学校各处的三栋食堂大楼,校友们不禁感慨。当听到食堂还特意准备了大块肉时,大家都不由自主地怀念了起来。 “我们那时候经常吃金华的两头乌(金华特色猪种,因其头颈部和臀尾部为黑皮黑毛,胸腹和四肢均为白皮白毛而被称为“两头乌”),一大块猪肉加青菜只需要一毛五分钱可好吃了,和现在的味道完全不一样。”“那时集体吃饭与现在也有所不同,我们都有个写有自己名字的铝合金饭盒,我们需要带着饭票与饭盒去量米蒸饭,然后拿着菜票排队去买菜。”回忆总能使彼此的心贴得更近。


 在参观完曾经熟悉如家的老校区并用完餐后,校友们有说有笑地前往校史馆参观,去回忆那段尘封已久的故事。老班长在返校纪念册上留的墨宝——“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为他们此次怀着赤子之心的归来留下印记。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而学校为响应党的号召决定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共同前进的基础上,把浙江师范学院的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教学上来,教学的中心地位开始得到确立。这也使得我们79届校友从政治运动的紧张状态中解脱出来,积极专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也成为了专业能力极强的最后一届工农兵大学生。


  “那时,我们79届物理班是被称为‘社来社去’的。意思是我们是从公社里选上来,最后又回到公社里去。记得我们是799月毕业回到公社去当老师的,那时我们都在想读书并没有改变我们的命运呀,我们的努力有何用呢?但是只过了一个月,省教育厅又给我们重新分配,从此我们的人生轨迹都发生了改变,我们也成了这一代的幸运儿。”这是具有深刻历史印记的班级,他们所拥有的独特回忆蕴藏着珍贵的历史价值。



 在校史馆中,校友们看着展览柜里的老物件、墙上的老照片,那段芳华岁月渐渐浮现在眼前。那幅老浙师的黑白照片勾起校友们对校园的无限回忆,“这儿之前是大礼堂的,是我们听大课的地方,看演出的地方,可多功能了!”“现在的那条路,我们那会儿还是一块田地呢!”对曾经的浙江师范学院的回忆使得大家仿佛重新回到了那个时代,走在了那个校园里。



 校友们对于那段往事的珍惜使得他们在看到墙上所展览的浙师老故事时,一点点的小细节都能勾起他们对青葱岁月的无限回忆。两三人聚成一团,共品曾经的喜怒哀乐。校友们的肚子里藏满了那个时代所具有的大学故事,而校史馆里所摆放着的一切就像是催化剂,一下子激发校友们打开话匣去分享那段被埋在时光里的故事。“这张照片是我们以前的正大门呀。”“当初,我们还在这儿看露天电影呢。”“这里展览的,好像和我们当初的毕业证不太一样啊。”“这个白底红字的校徽是我们当年那个。”



 聊着聊着,不知不觉逛到了校史馆的大屏幕前,校友们听说可以在这系统里找到自己姓名,眼睛像放了光一样,每个人都好奇地跃跃欲试,看到自己的名字与相关信息从屏幕中弹出,校友们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被铭记的感动从心头涌现。


 最后校友们在屏幕前留下了合照与寄语,为此次同学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时间就像指缝里的沙子,不经意间总在流逝着。四十年芳华转瞬即逝,遑论这匆匆八小时的飞跃,相聚有缘,离别有时。有多少别离,就会有多少相逢。我们期待与各位校友的再次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