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简介    

尚可,1982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学院数学系(现浙江师范大学数计学院数学系),现居杭州。担任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校长、数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第十届国家督学,省十四届党代会代表,省十二届人大代表。省特级教师协会会长,省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和中小学数学教育分会及德育分会副会长,省普高课改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省中学数学教材审定委员,钱江晚报智库专家,浙师大兼职教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中教育专委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高中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学数学专委会理事。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省功勋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青葱岁月:寻找未知际遇

尚可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求,他的少年常与书本为伴。在彼时闭塞的淳安村庄里,书籍为他打开了一个个未曾体验的美丽新世界,寄托着少年无边的梦想。

尚可为了书本里的新世界努力着,1977年10月,新世界向他敞开大门——国家恢复高考。那一年,尚可刚就读高二。他以高二学生的身份参加了预考,并顺利入围首届高考。虽然未被录取,但于他而言,这也是难忘的人生体验。1978年夏,他参加了理科考试,以优异成绩被浙江师院(浙江师范大学前身)数学系录取。现在,回忆起这段时光,尚可依旧热泪盈眶:“我是极其幸运的。”

尚可在浙江师范大学里度过了难忘的本科岁月。40年后,在2017年浙师大的开学典礼上,他以校友的身份与学弟学妹分享他的大学时光。大教室里富有魅力的课堂,图书馆中排成长龙的人流,操场上此起彼伏的呐喊,深夜里经久不熄的灯光,还有合欢树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少年心事,夕阳余晖中漫步树林、只身行走时的冬夏春秋,甚至是露天电影演绎的情愁爱恨、悲欢离合,至今都令他魂牵梦萦。17岁踏入大学,这便是尚可探索人生边界,追求无限人生的开始。

21虚岁本科毕业后,尚可便走上了工作岗位,成为浙江省严州师范的一名老师。10余年时光流过,1993年,尚可选择到杭师大读研继续深造。他道出自己选择的理由:“感觉人生活力不够,动力不足,要改变一下。” 研究生毕业前,尚可从零开始学习,考取了当时全国通过率只有10%的律师资格证书。一个半月,他把自己封闭在宿舍楼里,复习资料铺陈4个房间,那段经历让他意识到:“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再之后,他和朋友一起创办律所,但最后还是决定做老师。对此他如是解释:“做一个老师,做一个学者,有更多身心的自由。”

尚可的经历生动的诠释了人生没有边界,不要给自己设限,才能探索未来的更多可能。

而立之年:探索理想教育

对于教育,尚可一直有自己的理解和追求:“理想教育”,他认为,能够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种,使他向往光明,让他的人生更美好的教育,是理想教育;能够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是理想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多样发展的教育,是理想教育。

尚可对于理想教育的探索从来没有松懈。在杭州二中工作的第一年,他就给自己定了追求目标:做一名实践着的研究者,研究着的实践者。他一方面用大量时间探索解题思路,常备课至深夜,带领着班级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另一方面运用自己宽广的教育理论修养,以及学校丰富的实践,定位于理论和实践的沟通,开始了以行为研究方式为主的教育研究。

之后他出任校科研处主任,组织和指导老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指导论文撰写,在市学科论文评比中获得了空前的优异成绩。同时,他参与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自主发展教育,至今仍是杭二中的重要教育品牌。尚可也兼顾着“创新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上世纪90年代末,二中开设创新实验班,由尚可负责方案设计。他的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认识和实践》获省九·五重大科研成果一等奖,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政府奖二等奖。此外,他作为执笔人、主要完成人的两个项目分别获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政府奖一、二等奖。在离开二中前,他协助老校长和同学们策划实施了百年校庆的相关活动。2001年4月,二中迁址滨江,尚可又带领学生处同事初步建构了寄宿制学校的教育管理体系。

2001年7月,尚可调任浙大附中任常务副校长,2004年初任校长和书记。在浙大附中,他从一名研究者成为了一名管理者,但他没有停下教学研究的脚步,他将教学研究融入日常工作。期间,尚可关于研究性学习、“基础+创新”教学模式、真实情景下的教学改进、双重教学研究、英语形成的评价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课题成果,获得省市基础教学教学成果政府奖及中国教育学会学科专业委员会的多项奖励,极大地推动了学校教学改革和实践。

面对工作,尚可坚持将每个细节做到极致,这种极致的探究精神,在之后杭高的校长生涯中也得以升华。前年,杭高将“杭高2017学年毛江森院士教育奖”颁发给尚可。颁奖词是这样的:“博学西子畔,儒雅贡院前,潇洒钱塘边,快意江湖间。三尺讲台,教学美名远扬,文理融通,执教数学文采甚是了得。四方书桌,治校运筹帷幄,德艺双馨,名曰尚可水平实不一般。”这正是对尚可在职业生涯中追求理想教育,不断求索教育实践的完美诠释。


展望未来:对学子的“三个期待”

2019年9月1日,在杭州二中的开学典礼上,尚可做了题为《赓续初心,百廿再出发》的开学演讲,在演讲中,他提到了多年来对于学生一直不变的“三个期待”。

一是期待学生们心中要有梦。正值芳华的学生们都应有大大的梦想,但是身处一个梦想多元乃至泛滥的时代,每个人都应要思考,是选择独善其身实现小我,还是选择兼济天下成就大我;是以名利权情为要务,还是以修齐治平为使命;是以追赶时代、适应世界为目的,还是以引领时代、改变世界为目标。答案显然都是后者。 生命的意义在于影响世界的深度和广度,尚可讲到:“立志、努力、为公的你们理应把个人的梦、青春梦和中国梦结合起来。”他相信,这种责任感、使命感会让学生们把人生之路走得更有高度,更有广度,更有温度。

二是期待学生们脚下要有路。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迈开双脚也无法抵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没有一种卓越可以付诸脚踏实地。尚可认为,“在路上”是一种唯美的生命姿态,这是一种跋涉,也是一种探索;是一种坚持,也是一种守望;是一种远行,也是一种归来;是一种出发,也是一种抵达;“在路上”是保持初心、不惧未来的勇气和气魄,也是久久为功、历久弥新的韧劲和动力。永远在路上,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这是一种不辍奋进的姿态,是一种享受过程的心态,也是一种不忘初心的状态。

三是期待学生们眼中有光。尚可说:“眼中有光的人,成熟而不世故,持重而不古板,勇敢而不鲁莽,坚定而不固执。眼中有光的人,一定是个有爱的人。心中若有爱,眼中定有光。他爱自然,爱生活,爱他人,爱自己,爱身边的一切。他会一心向阳,让爱的阳光注满双眸,洒满大地。眼中有光的人,还一定是个有趣的人。他拥有生命的大热爱和大深情,会时刻以赤子之心打量和关照世界上的一切,对生活充满好奇、欣喜与感动。” 我们没法决定生活,但是可以决定对生活的态度。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中,尚可希望学生们能够以强大的内心、积极的姿态、良好的心态、健康的心理去迎接人生途中的一切挑战和压力,敢于挑战,不惮前行,勇立潮头,无所畏惧。

对尚可来说,不论是在青葱的学生时代,还是在而立之年的职业道路,亦或是在不远的未来,最重要也是一直需要坚持的是一颗赤子之心,这是他对于自我的要求,也是他对于学生的期待。未来还长,他会带着初心,和一届又一届的学子们一起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