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丝成雪,情系母校永不变
十月金秋,天高气爽。在举国上下喜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华诞,欢呼祖国七十年来取得辉煌成就的日子里,十月十五日,浙师院(浙师大前身)中文1969届30多位同学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回到座落于金华北山之麓的母校,参加筹备已久的毕业50周年同学会。
对于全年级同学来说,举办这次同学会,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正因为如此,负责筹备的柳国祥、冯耕夫和朱成龙同学,早在一年多前就开始联络各自所在班级的同学,征求意见,拟订计划,并亲赴母校,落实安排,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为亲睹五十年后母校新面貌,与旧时的老师、同学会面,林秀英同学不顾遥远的路途,从北京赶来金华;何振洲、王仁忠等同学不顾腿脚不便,带病坚持参会;钟月香同学不顾劳累,承担起与会同学的联络、迎送工作,整日穿梭于宾馆、会场和餐厅之间,依然笑逐颜开。还有些同学虽然因各种特殊情况未能与会,但也分别托有关同学转达对母校及同窗的诚挚问候和祝福。
凡此种种,都显示了同学之间弥久不变的纯真情谊,更表明学子们对辛勤培育自己成长的母校师长梦牵萦绕的思念和感恩之情。
浙师重聚,心潮澎湃颂巨变
这次同学会,安排紧凑而充实。
十月十五日报到后,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游览了早已今非昔比、宽广绚丽的现代化校园,追寻着半个世纪前自己学习生活的踪迹。一路上,大家的惊叹与笑语齐飞,沉思与感慨交织。
十六日上午,同学们齐聚浙师大行政中心第五会议室,举行中文系69届毕业五十周年同学会。浙师大校友办主任周红霞首先对与会的校友回母校举行毕业五十周年同学会表示热烈欢迎和祝贺,简要介绍了浙江师范大学发展情况。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莫世亮着重介绍了人文学院这些年在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绩。
主持同学会的朱成龙同学首先发言,他说:“我们1965年9月从全省各地踏上金华这块黄土地,进入刚从杭州搬迁过来的浙师院之时,全校只有三个系, 1000多学生,300左右教工,如今发展到如此宏大的规模,还有数千研究生、留学生,真不简单!我们对母校取得的超凡成绩感到无比振奋和骄傲。”冯耕夫同学紧接着慨言:“踏上这块曾经熟悉的土地,已寻觅不到当年简陋的校舍;昔日我们戏称的‘牛津(经)大学’的影子,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的现代化大楼,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纵目四望,我们心潮澎湃,为母校的发展壮大感到由衷的自豪!”
随后,同学们纷纷分享起当年的大学生活及半个世纪以来各自的成长经历,回忆师生、同窗之间种种团结友爱、感人至深的故事。大家的发言,充分体现了同学们尊师礼友、爱岗重德、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柳国祥同学更是兴奋地即席吟诗:“弹指一挥五十年,今朝相聚婺江边。先向老师鞠个躬,再与同学聊聊天。感恩母校忆当年,尖峰山下读书卷,半农半读杨梅陇,海滨挥汗忙晒盐。职场打拼数十载,为国为民多贡献。”柯青同学也动情地追忆说:“大学五年,可以说是顺利与挫折同行,难苦与欢乐相伴。但正是这种特殊的生活阅历使我们对社会、对人生有着较为理性的认识和感悟……在学校和老师们的关怀培养下,我班大部分同学有幸成为光荣的人民教师,有的还当上了教导主任或校长,也有同学做了公务员,走上领导岗位,为人民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是母校和老师培养的结果,我们从心底感恩母校。”陈吾泉、储功彭、赵一堂、黄仁忠和黄竞君等同学也相继发言,介绍了各自的工作经历和此次重返校园的感受,表达了对母校、老师和同学们的深情厚意。
当年任教或曾参与中文系69届实习、联络工作的周舸民、陈兰村、张继定三位老师应邀参加了这次同学会。同学代表向他们敬献鲜花。三位老师激动地表示谢意,并对此次同学会的召开表示祝贺。此外,三位老师还勉励大家退休之后,在保养好身体的前提下,力所能及地坚持“读书学习做好事,永葆精神之青春”。
不忘初心,与时俱进助新变
重返师大参加毕业五十周年同学会期间,在学校校友办和人文学院的关照下,同学们参观了在华东地区设施一流的浙师大图文信息中心(图书馆)、校史馆和文博馆,校友办还给每个与会同学赠送了设计精巧的浙师纪念章以及最新编印的《校友》杂志及《师大往事》回忆录,进一步加深大家对于浙师50年来诸方面取得的巨大发展的认知的同时,也使同学们更进一步体会到母校对各届校友的浓浓情意。
翻阅着手头的《校友》和《师大往事》,与会同学纷纷思考并讨论起如何像其他年级校友那样以实际行动回报母校、感恩母校的问题。最终大家达成共识,认捐了“校友林”中的一些树木,希望借树木的茁壮成长,寄托深埋在校园沃土中的对母校的深切怀念。同时,大家一致表示,回家后当尽可能地搜求家中保存的、适宜母校校史馆或校友办展览的实物展品寄赠母校,以响应校友办对此事的呼吁和嘱托。
同学们一致认为要牢记母校的教导,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尽己之所能,在家乡多做有利于师大发展的实事,为母校进一步的发展、壮大贡献绵薄之力!
这正是:
母子连筋血肉亲,同窗手足共基因。
芙蓉山下浙师梦,碧海青天校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