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无价集》(首届中文毕业生编的班级干部通讯),把我和首届中文毕业学生整整联系了一个甲子。近十来年,他们的几次聚会,我都得到了热情的邀请,总因要照顾卧病的老伴而未能成行,感到非常遗憾。前几年的那次天台聚会,我搭乘校友办的车,跟傅江平、赵品云一起去了趟天台,总算跟这届不少同学见了面,却因记挂家里病人,当天就匆匆赶回,未及跟他们们长聊,心里很不满足。今年月16日是建校60周年纪念日,这届同学相约要到金华来祝贺母校校庆和看望我这个还健在的老师,让我充满了期待。那天果然盼来了八位同学,还有一位这届同学的尊贵客人――赵英芬的老伴钱德义先生。大家不仅有了盘桓几日的难得机会,还一起上台表演了节目,使我非常欣慰。也许有人会说,仅仅来了八位,未免少了一点。我认为不然,因为这届同学很多是调干生或参加过工作几年后再来念书的学生,大我十岁上下的就有好几位,而且来自华东地区各省(这次就有来自江苏和山东的)。 岁月荏苒,有的已经不在了,有的因自己或家人有病,不能外出。这次来的也都是年届八旬,有这么几位作为代表远道而来已是很难得的了。

  使我欣慰的还因为这次学校和人文学院,对他们那几位特殊来宾,均以贵宾的待遇全程接待,使他们感到十分满意和感激,也让他们的家人很放心。作为校友联络人的我,更是感到十分欣慰,因为我觉得我为学校,为这届校友做了一件好事。

  还有一点,就是我们的这个节目演出后,得到了众人的好评。庆祝大会结束后的好几天时间里,许多人见到我便说:这个节目太好了,当大家看到一群白发苍苍的老人――首届毕业生上台来祝贺母校60周年校庆,看望他们还健在的老师,感动和激动的心情油然而生,有不少人流下了眼泪。据这场节目的策划人之一吕迎春(校学生处处长)对我说,这第一个节目定下了整个大会的基调――学子感恩母校,母校关爱学子……

  这里我得补充说一说,这个深得好评的节目,我们上台的人只是素材,整体节目的创意和编排主要吕迎春和参与校庆工作的其他一些同志;担任我们这个节目的导演是音乐学院的周静教授;节目中的那几句师生对话,是前人文学院副院长葛永海和现人文学院副书记莫世亮记编的;《毕业歌》的那几句领唱,是我在录音棚里预先录制好的――老伴卧病到去世的那些年,我把我的歌喉贴上了封条,这次算是“启封”了;赵英芬同学说的那几句话,原先录的是当时音乐学院党总支女书记,年轻的王蔚清同志。后来觉得她的声音过于清脆,跟年届八旬的老年人声音不大符合,于是改录已经退休的原工会主席项美玉同志的声音。所以这个小节目是一个集体创作。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次校庆活动之所以办得成功,是因为全校师生包括广大校友,真正的被自觉动员起来了,可见我校凝聚力之一斑。

 使我感到有一丝遗憾的是这次有几位同学本来准备好要来,如一班的江式钏,三班的阮菊芝和四班的何肖雄夫妇,都是因为突发病情或要照照顾病人,最终未能成行!

周舸岷(人文学院退休教师

2016年6月13日